哪些症状,可能是多动症?
孩子活泼好动、偶尔走神是成长中的正常表现,但如果某些 “异常行为” 频繁出现,且持续影响学习、社交与日常生活,家长就需要警惕:这或许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 “多动症”)的信号。多动症并非 “孩子调皮、不听话”,而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其症状往往在幼儿期或学龄期显现。很多家长因缺乏对症状的了解,容易将其误认为 “孩子年纪小、不懂事”,错过比较好干预时机。本文将从 “注意力、多动冲动、情绪社交” 三个核心维度,梳理多动症的典型症状,帮助家长科学识别,为孩子的健康成长筑牢防线。
一、注意力缺陷:频繁 “分心”,难以专注于一件事
注意力缺陷是多动症核心的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孩子难以集中注意力,且专注持续时间短,这种情况会渗透在学习、生活的多个场景中:
日常活动中 “易受干扰”:比如孩子看电视、玩玩具时,无法专注超过 15-20 分钟,只要听到窗外的声音、家人的交谈声,或看到路过的小动物,注意力就会立刻被吸引,中途频繁切换活动;吃饭时坐不住,东张西望、摆弄餐具,需要家长反复提醒才能完成用餐,且用餐时间远超同龄孩子。
学习场景中 “吸收效率低”:上课期间,孩子无法跟随老师的思路,要么低头玩文具、小声和同学说话,要么盯着黑板 “放空”,老师讲的知识点像 “过耳云烟”,课后几乎回忆不起来;写作业时,需要家长全程监督,否则会频繁起身喝水、整理书包,或被作业本上的图案吸引,原本 1 小时能完成的作业,往往要拖延 2-3 小时,且作业中满是粗心错误(如漏题、写错数字、涂改过多)。
对 “细节视而不见”,常丢三落四:无论是整理书包、收拾玩具,还是完成手工、绘画,孩子都容易忽略细节,比如书包里的课本、作业本杂乱无章,经常漏带作业或学习用品;玩具散落一地却不主动收拾,即使家长提醒,也难以完整完成整理任务;做手工时,因遗漏步骤导致作品无法成型,且对家长指出的问题难以改正,反复出现同类错误。
二、多动冲动:“停不下来”,自控力差
部分多动症孩子会伴随明显的多动、冲动行为,这些行为不仅影响孩子自身,还可能干扰他人,具体表现为:
多动:身体难以保持安静:在家中,孩子很少安静地坐着看书或休息,总是跑来跑去、爬上爬下,比如在沙发上蹦跳、反复开关门、摆弄家里的电器按钮;在幼儿园或学校,无法遵守 “安静坐好” 的规则,上课期间会不自觉地扭动身体、踢桌子、玩鞋带,甚至在座位上小声自言自语;课间休息时,也停不下来,追逐打闹、大声喧哗,难以安静地准备下节课的学习用品。
冲动:做事缺乏思考,易 “闯祸”:与他人交流时,孩子经常打断别人的话,不等对方说完就抢着表达自己的想法,且容易因意见不合与同伴发生争执;面对选择时,缺乏耐心,比如买玩具时非要立刻拿到,否则就哭闹、打滚;在学习中,考试时没读完题目就匆匆下笔,导致答案错误,做完后也不检查就交卷;在公共场所,可能未经允许就触碰他人物品,或突然跑到危险区域(如马路边),缺乏安全意识。
三、情绪与社交异常:易 “受挫”,难融入集体
除了注意力和多动问题,多动症孩子的情绪管理与社交能力往往较弱,这些 “隐性症状” 容易被家长忽视,却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
情绪 “易波动”,抗挫折能力弱:遇到困难时,孩子容易陷入负面情绪,比如做不出数学题就撕作业本、搭积木倒塌就发脾气;面对批评时,无法冷静接受,要么哭闹反抗,要么自我否定(如说 “我真笨,什么都做不好”);即使是小事(如玩具找不到),也可能引发剧烈的情绪反应,且情绪平复需要较长时间。
社交中 “难合群”,同伴关系差:与同龄孩子玩耍时,孩子难以遵守游戏规则,比如玩捉迷藏时提前暴露位置、玩集体游戏时擅自改变规则,导致同伴不愿与其合作;在集体活动中(如班级春游、课外兴趣班),无法配合他人的节奏,要么独自行动,要么频繁打扰他人,难以建立稳定的友谊;甚至会因冲动行为(如抢玩具、推搡同伴)引发矛盾,被其他孩子孤立。
四、如何区分 “正常行为” 与 “多动症症状”?
很多家长容易将孩子的 “正常活泼” 与 “多动症症状” 混淆,其实两者有明显区别:正常孩子的好动、走神是 “有情境性的”,比如在游戏中活泼,但在课堂上能安静听讲;遇到感兴趣的事(如喜欢的动画片),能专注较长时间;且能听从家长、老师的指令,改正不当行为。而多动症孩子的症状是 “持续性的”,无论在何种场景(课堂、家里、公共场所),都频繁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的表现,且这些行为持续 6 个月以上,严重影响学习成绩、社交关系和日常生活。
五、发现疑似症状后,该怎么做?
如果家长观察到孩子在上述多个维度均有明显症状,且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建议及时带孩子寻求专业医疗帮助。专业的儿科或儿童神经发育科医生会通过全面评估(包括家长访谈、孩子行为观察、心理测评等),判断孩子是否属于多动症,以及是否需要干预。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是一家专注于儿童健康的医疗机构,在儿童神经发育障碍领域有一定的服务经验,可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专业的医疗咨询与评估服务。医院遵循科学的诊疗流程,致力于为孩子提供适合的健康解决方案,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情况,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
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切勿仅凭 “某些症状” 就自行判断孩子是多动症,也不要因 “担心孩子被贴标签” 而忽视症状。科学识别、及时干预,才能让孩子在成长中少走弯路,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