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坐不住?别不当回事!
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孩子明明才上幼儿园或小学,却像装了 “小马达” 一样,永远停不下来 —— 吃饭时东跑西窜,写作业时坐没 5 分钟就起身,就连看喜欢的动画片,也会时不时扭动身体、摆弄玩具。
一开始,家长可能觉得 “孩子还小,调皮是正常的”,可随着时间推移,发现孩子的 “坐不住” 越来越严重,甚至影响到学习和社交,才开始慌了神。其实,孩子频繁坐不住,未必只是 “调皮”,有可能是多动症的早期信号。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如何通过日常表现,识别孩子可能存在的多动症倾向,早发现、早干预,才是对孩子成长负责。
一、“坐不住” 不只是好动,这 3 种表现要留心
提到孩子坐不住,很多人会直接和 “多动” 划等号,但实际上,多动症的早期信号里,“坐不住” 还藏着更细致的表现,家长可以从这几个场景观察:
1. 安静场合里,根本 “定不下神”
如果孩子在需要保持安静的场合,比如幼儿园课堂、亲子阅读时间、医院候诊时,始终无法安静坐着,哪怕只有 10-15 分钟,就会不自觉地扭动身体、踢腿、抓挠,甚至直接离开座位跑去玩,那就要多留意了。
比如有的孩子上幼儿园时,别的小朋友都能跟着老师做手工、听故事,他却一会儿摸同桌的文具,一会儿跑到教室后面玩积木,老师多次提醒也没用;在家看绘本时,家长刚讲了两页,他就把书扔到一边,跑去玩玩具车,连简单的安静活动都无法完成。这种 “无法在固定场景保持安静” 的表现,可能不只是 “精力旺盛”,而是注意力难以集中的早期信号。
2. 做事情 “三分钟热度”,毫无持续性
正常孩子就算好动,对喜欢的事情也能保持一段时间的专注,比如搭积木能搭半小时,玩拼图能玩 20 分钟。但有多动症倾向的孩子,做事情往往 “三分钟热度”,不管是学习还是玩耍,都很难坚持完成一件事。
比如家长给孩子买了新的拼图,孩子刚开始很感兴趣,可拼了没几块,就觉得 “不好玩”,随手丢在一边;写作业时,刚写了两个字,就去拿橡皮玩,再写两个字,又去喝水,原本半小时能完成的作业,拖了两个小时还没写完。这种 “缺乏持续性” 的行为,本质上是注意力容易分散的表现,长期下来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做事效率。
3. 冲动做事不思考,经常 “闯小祸”
除了坐不住、注意力差,多动症的早期信号还包括 “冲动”—— 孩子做事情前很少思考后果,经常凭着本能行动,容易不小心 “闯祸”。
比如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时,看到别人的玩具好看,就直接抢过来,不知道要 “轮流玩”;吃饭时觉得汤碗碍事,就随手推到一边,结果把汤洒了一地;家长提醒他 “慢点跑,别摔倒”,他却当成耳边风,反而跑得更快,摔得膝盖破皮。这种冲动行为,不仅容易让孩子受伤,还可能影响同伴关系,让其他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
二、别把 “多动症” 和 “调皮” 混为一谈,这 2 个区别要分清
很多家长之所以会忽视多动症的早期信号,是因为把它和 “孩子调皮” 搞混了。其实,两者有明显的区别,家长可以从这两点判断:
1. 能否 “听指令、辨场合”
调皮的孩子虽然也爱动,但他们能分清场合,也能听进大人的指令。比如在商场里,家长说 “别乱跑,会走丢”,调皮的孩子可能会暂时收敛,跟着家长走;在亲戚家做客时,知道不能随便翻别人的东西。
但有多动症倾向的孩子,很难根据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也不容易听从指令。比如在亲戚家,不管家长怎么提醒,还是会乱翻抽屉、乱跑打闹;在课堂上,老师多次要求 “安静坐好”,他依然我行我素,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别人。
2. 是否 “影响自身和他人”
调皮孩子的 “好动”,通常不会对自己或他人造成困扰。比如他们在户外奔跑玩耍,虽然活跃,但能注意安全,也不会打扰到别人;学习时偶尔分心,但只要家长提醒,就能很快回到学习状态,成绩也能保持稳定。
而有多动症倾向的孩子,“坐不住” 和 “注意力差” 会直接影响自己的成长 —— 学习成绩下滑、无法和同伴友好相处,甚至因为冲动行为频繁受伤;同时,他们的行为也会给周围人带来麻烦,比如在课堂上干扰老师讲课、影响同学学习,在家让家长反复操心、疲惫不堪。
三、发现早期信号后,家长该做什么?
如果家长观察到孩子有上述多动症早期信号,不用过度焦虑,但一定要重视,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
首先,记录孩子的日常表现。可以用笔记本或手机,记录孩子在不同场景(家里、学校、户外)的行为,比如 “今天写作业坐了 10 分钟就起身,一共起身 5 次”“在幼儿园和小朋友抢玩具 2 次”,这样后续如果需要寻求专业帮助,能给医生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其次,给孩子创造 “专注环境”。在家时,尽量减少干扰孩子的因素 —— 比如孩子写作业时,关掉电视、手机声音,把玩具收起来;和孩子一起做事情(如读绘本、搭积木)时,专注陪伴,不中途打断,慢慢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及时寻求专业评估。如果孩子的 “坐不住” 等表现持续了 1-2 个月,且已经影响到学习和社交,建议带孩子去专业的儿童医疗机构做评估。医生会通过专业的检查和观察,判断孩子是否真的有多动症倾向,以及程度如何,并给出科学的干预建议,帮助孩子改善行为、健康成长。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家长多一份细心,就能让孩子少走一份弯路。如果发现孩子有异常表现,别轻易贴上 “调皮” 的标签,也别拖延,用科学的方式关注和引导,才是对孩子比较好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