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孩子的多动症?
孩子活泼好动是天性,但如果 “好动” 超出了正常范围,频繁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冲动易怒等表现,且持续影响学习与生活,家长就需要警惕:这或许不是 “调皮”,可能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 “多动症”)的信号。多动症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若能尽早识别并干预,可有效减少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但很多家长容易将多动症表现与 “孩子年纪小、不懂事” 混淆,错过比较好干预时机。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梳理多动症孩子的典型表现,帮助家长科学识别,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从注意力表现识别:是否频繁 “分心” 且难以专注?
注意力缺陷是多动症孩子核心的特征之一,家长可观察孩子在不同场景下的注意力状态,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日常活动中注意力易分散:比如孩子看电视、玩玩具时,很难专注超过 15-20 分钟,容易被周围的声音(如敲门声、电话铃声)或物品(如路过的小动物、窗外的车辆)吸引,中途频繁切换活动;吃饭时坐不住,需要家长反复提醒才能完成用餐,且常伴随东张西望、摆弄餐具等行为。
学习场景中 “吸收效率低”:上课期间,孩子无法跟随老师的思路,要么低头玩文具、小声和同学说话,要么盯着黑板 “放空”,课后无法回忆课堂内容;写作业时,需要家长全程监督,否则会频繁起身喝水、上厕所、整理书包,原本 1 小时能完成的作业,往往要拖延 2-3 小时,且作业中频繁出现粗心错误(如漏题、写错数字、涂改过多)。
对细节 “视而不见”:无论是整理书包、收拾玩具,还是完成手工、绘画等任务,孩子都容易忽略细节,比如书包里的书本杂乱无章、玩具散落一地却不主动收拾、手工作品因遗漏步骤而无法完成,且对家长指出的问题难以改正,反复出现同类错误。
二、从多动与冲动表现识别:是否 “停不下来” 且自控力差?
部分多动症孩子会伴随明显的多动、冲动行为,这些行为不仅影响孩子自身,还可能干扰他人,家长可从以下场景观察:
多动:身体难以保持安静:在家中,孩子很少安静地坐着看书或休息,总是跑来跑去、爬上爬下,比如在沙发上蹦跳、反复开关门、摆弄家里的电器按钮;在公共场所(如超市、图书馆),无法遵守 “安静” 规则,会大声说话、追逐打闹,甚至随意触碰他人物品。
冲动:做事缺乏思考且难控制:与他人交流时,孩子经常打断别人的话,不等对方说完就抢着表达自己的想法,且容易因意见不合与同伴发生争执;面对选择时,缺乏耐心,比如买玩具时非要立刻拿到,否则就哭闹、打滚;在学习中,考试时没读完题目就下笔,做完后不检查就交卷,导致简单题目频繁出错。
三、从社交与情绪表现识别:是否易 “受挫” 且难融入?
多动症孩子的社交与情绪管理能力往往较弱,这些隐性表现容易被家长忽视,但却是识别多动症的重要参考:
社交中 “难合群”:与同龄孩子玩耍时,孩子难以遵守游戏规则,比如玩捉迷藏时提前暴露位置、玩集体游戏时擅自改变规则,导致同伴不愿与其合作;在集体活动中(如班级春游、课外兴趣班),无法配合他人的节奏,要么独自行动,要么频繁打扰他人,难以建立稳定的友谊。
情绪 “易波动” 且抗挫折能力弱:遇到困难时,孩子容易陷入负面情绪,比如做不出数学题就撕作业本、搭积木倒塌就发脾气;面对批评时,无法冷静接受,要么哭闹反抗,要么自我否定(如说 “我真笨,什么都做不好”);情绪好转后,也难以吸取教训,下次遇到类似问题仍会重复同样的反应。
四、识别后的关键:及时寻求专业评估与帮助
若家长观察到孩子在上述多个维度均有明显表现,且这些表现持续 6 个月以上,同时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社交关系和日常生活,就需要及时带孩子寻求专业医疗帮助。专业的儿科或儿童心理科医生会通过全面评估(包括家长访谈、孩子行为观察、心理测评等),判断孩子是否属于多动症,以及是否需要干预。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是一家专注于儿童健康的医疗机构,在儿童神经发育障碍领域有一定的服务经验,可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专业的医疗咨询与评估服务。医院遵循科学的诊疗流程,致力于为孩子提供适合的健康解决方案,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情况,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支持。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孩子的成长节奏不同,偶尔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好动等表现可能是正常的,家长无需过度焦虑。但科学识别、及时干预,是帮助多动症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避免因误解或忽视,让孩子在成长中承受不必要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