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发现孩子的多动症倾向
多动症(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是儿童期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若能在早期发现并干预,可显著降低对孩子学习、社交和心理健康的长期影响。但由于孩子天性活泼,很多家长容易将多动症的早期表现误认为 “调皮”“不听话”,从而错过比较好干预时机。其实,多动症倾向有其独特的行为特征,家长可通过观察孩子在不同场景中的表现,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关注注意力表现:是否存在持续性缺陷
注意力缺陷是多动症核心的表现之一,与正常孩子的 “偶尔分心” 有明显区别。家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
一是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正常孩子在做感兴趣的事(如看动画、玩玩具)时能保持较长专注,而有多动症倾向的孩子即使面对喜欢的活动,也难以坚持 15-20 分钟,常常中途放弃或频繁切换活动,比如玩积木时搭几分钟就扔掉,换其他玩具,很快又失去兴趣。
二是易受无关刺激干扰。孩子在学习或做事时,容易被周围细微的声音、物品吸引,比如写作业时会盯着窗外的小鸟发呆,或摆弄铅笔、橡皮而忘记动笔;即使在安静环境中,也难以将注意力集中在任务上,常常 “看起来在听,实际没听进去”。
三是做事粗心大意。这类孩子在完成任务时,常常因注意力不集中出现细节错误,比如写作业漏题、抄错数字,整理书包时频繁遗漏课本或文具,且多次提醒后仍难以改善。
观察行为表现:是否存在过度活动与冲动
多动症倾向的孩子在行为上常表现出过度活动和冲动,且这种行为不受场合和规则约束:
在活动量方面,他们似乎永远精力旺盛,无法安静坐着,比如在沙发上爬上爬下、吃饭时来回跑动,即使到了需要安静的场合(如图书馆、医院),也难以遵守 “保持安静” 的规则,可能擅自离座、大声喧哗,或用小动作打扰他人。
在冲动控制方面,他们常常不经思考就行动,比如打断别人说话、抢答问题,在游戏中不遵守规则,或因一点小事与同伴发生冲突(如抢玩具、推搡他人)。此外,他们缺乏耐心,难以等待,比如排队时总想插队,等待家长回应时会反复催促,甚至哭闹。
这些行为并非孩子 “故意捣乱”,而是难以自主控制,且在不同场景(家庭、学校、公共场所)中会重复出现。
留意学习与社交中的异常表现
多动症倾向的影响会在学习和社交中逐渐显现,家长可通过老师反馈和孩子的社交状态发现线索:
在学习上,孩子可能出现上课走神、作业拖沓、成绩波动大等问题,即使智商正常,也难以取得与能力匹配的成绩。老师可能会反映孩子 “坐不住”“经常分心”“不遵守课堂纪律”,且这些问题并非单纯的 “不努力” 导致。
在社交中,孩子可能因冲动、好动难以与同伴友好相处,比如经常打断游戏、不理解同伴的情绪,导致被孤立或频繁发生冲突。他们可能渴望交朋友,却因行为不当被排斥,久而久之变得不愿参与集体活动。
警惕症状的持续性与广泛性
判断孩子是否有多动症倾向,关键在于观察症状的持续性和广泛性。正常的调皮通常是阶段性的,或只在特定场景中出现(如在家活泼,在学校遵守纪律),而多动症倾向的症状会持续 6 个月以上,且在家庭、学校、社交等多个场景中均有表现。
此外,家长需结合孩子的年龄判断。3-6 岁孩子活泼好动是常态,但如果与同龄孩子相比,明显更难安静、更难遵守规则,且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就需要警惕。学龄期孩子若出现上述注意力、行为问题,且持续影响学业和社交,更应及时关注。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相关介绍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是一家关注儿童健康的医疗机构,在儿童发育行为领域有一定的临床经验。针对儿童可能出现的多动症倾向等问题,医院可提供专业的评估服务,帮助家长更科学地了解孩子的情况。同时,医院会根据评估结果,为有需要的孩子提供个性化的干预建议和支持,助力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