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儿童如何提升专注力
专注力是孩子学习知识、完成任务的基础能力,而多动症(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儿童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专注力薄弱 —— 他们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容易被外界干扰,做事常常半途而废。这种情况不仅影响学习效率,还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不过,专注力并非一成不变,通过科学的训练和引导,多动症儿童的专注力可以逐步提升。以下是一些经过实践验证的有效方法,帮助孩子培养专注的习惯。
优化环境:减少干扰,创造 “专注空间”
多动症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格外敏感,一点细微的声音或视觉干扰都可能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因此,为孩子创造一个简洁、有序的 “专注空间” 是提升专注力的第一步。
在家中,可以为孩子设立一个固定的学习或活动区域,尽量远离电视、玩具区等容易分散注意力的地方。书桌保持整洁,只放置当前需要使用的物品,避免多余的玩具、零食等干扰项。同时,控制环境的噪音和光线,比如在孩子学习时关闭电视、轻声交流,确保光线柔和不刺眼。
在学校,家长可以与老师沟通,让孩子坐在离讲台较近、干扰较少的位置,减少同学间的打闹、小动作对其的影响。通过优化环境,降低外界刺激对孩子注意力的干扰,为他们创造专注的 “物理基础”。
拆解任务:从 “小目标” 开始,积累专注时长
多动症儿童往往难以应对复杂或耗时较长的任务,容易因压力过大而放弃。家长和老师可以将任务拆解为多个简单、具体的 “小目标”,让孩子一步步完成,逐步积累专注时长。
例如,当孩子需要完成一篇作文时,可以拆分为 “列出 3 个写作思路”“写 200 字的开头”“补充一个事例” 等小任务,每个小任务设定明确的完成时间(如 15-20 分钟)。孩子完成一个小任务后,给予短暂的休息(如 5 分钟)和积极的鼓励(如 “你刚才专注写了 20 分钟,做得很棒”),再开始下一个任务。
对于低龄儿童,还可以使用可视化的工具辅助,比如制作 “任务打卡表”,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就贴一个贴纸,通过直观的反馈增强孩子的成就感,激发他们持续专注的动力。随着孩子的适应,逐渐增加单个任务的时长和难度,让专注力在循序渐进中得到提升。
借助感官训练:通过 “身体控制” 强化注意力
专注力与身体的感官协调密切相关,多动症儿童常存在感官统合能力不足的问题,导致注意力容易 “飘走”。通过针对性的感官训练,可以增强孩子对身体的控制能力,进而提升专注力。
常见的感官训练包括:
手眼协调训练:如串珠子、拼图、拍球等,让孩子在操作中专注于手部动作与视觉的配合;
听觉专注训练:如听故事时回答问题、听指令做动作(如 “听到‘苹果’就拍手”),强化孩子对听觉信息的捕捉和反应;
平衡与协调训练:如走直线、单脚站立、跳绳等,通过控制身体平衡提升注意力的稳定性。
这些训练可以融入日常游戏中,每天坚持 15-20 分钟。例如,晚饭后和孩子玩 “听指令做动作” 的游戏,或周末一起拼图,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提升感官统合能力,为专注力打下生理基础。
培养 “正念呼吸”:学会主动调控注意力
多动症儿童的注意力容易被外界带偏,且难以自主拉回。“正念呼吸” 训练可以帮助孩子学会觉察自己的注意力状态,并主动将分散的注意力拉回来,提升自我调控能力。
训练时,让孩子在安静的环境中坐下或躺下,闭上眼睛,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 —— 感受吸气时空气进入鼻腔、腹部微微隆起,呼气时空气流出、腹部慢慢收缩。当孩子发现自己走神时(如想到其他事情、听到外界声音),家长不要批评,而是温和地提醒:“没关系,我们再把注意力回到呼吸上就好。”
刚开始训练时,时间可以从 1-2 分钟开始,逐渐延长到 5-10 分钟。通过反复练习,孩子会逐渐意识到 “注意力走神是正常的”,并学会主动将注意力拉回目标上,这种能力会迁移到学习和生活中,帮助他们在分心时及时调整状态。
建立规律作息:用 “生物钟” 稳定注意力状态
规律的作息能让孩子的身体和大脑处于稳定状态,为专注力提供 “生理保障”。多动症儿童尤其需要规律的生活节奏,避免因疲劳、混乱而加剧注意力分散。
家长可以为孩子制定固定的作息时间表,包括起床、吃饭、学习、玩耍、睡觉的时间,尽量每天保持一致。例如,晚上 9 点前入睡,保证充足的睡眠(小学生每天需 10 小时左右),避免因睡眠不足导致白天注意力涣散;固定每天的学习时段(如下午 3-5 点),让孩子形成 “到点就该专注学习” 的条件反射。
此外,注意饮食健康,减少高糖、高添加剂食物的摄入,这些食物可能导致孩子情绪波动和注意力不集中。通过规律的作息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为孩子的专注力打造稳定的 “生理基础”。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相关介绍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是一家关注儿童健康的医疗机构,在儿童发育行为领域有一定的临床经验。针对多动症儿童的专注力问题,医院会通过专业评估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包括专注力训练在内的个性化干预方案,为孩子和家庭提供相应的支持,助力孩子提升适应能力,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