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多动症孩子能够专注学习?
多动症(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孩子在学习中突出的问题就是 “难以专注”—— 上课容易分心、写作业拖延、做事虎头蛇尾,这些情况不仅影响学习成绩,还可能让孩子产生 “我学不好” 的挫败感,进而抵触学习。很多家长尝试过 “反复提醒”“严格监督” 甚至 “批评惩罚”,但效果往往不佳。其实,让多动症孩子专注学习,关键在于 “顺应其注意力特点”,通过优化环境、调整任务、正向引导等科学方法,帮助孩子逐步建立专注的习惯,而非强行 “纠正”。本文将从 6 个实用维度,为家长提供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一、先 “优化学习环境”:减少干扰,打造 “低压力专注空间”
多动症孩子的注意力极易被外界刺激分散,一个杂乱、喧闹的学习环境会让他们难以集中精力。家长首先要做的,是为孩子打造一个 “简洁、固定、无干扰” 的学习空间,从环境层面降低专注难度:
简化视觉环境,减少 “分心源”
学习区域(如书桌、房间)需保持简洁,只摆放当前学习所需的物品(如课本、文具、作业本),移除玩具、零食、电子产品(手机、平板、电视)等易引发分心的物品。例如,书桌只放当天要写的作业和必要的笔、橡皮,书架上的课外书、玩具要收纳在柜子里,避免孩子学习时被这些物品吸引;房间墙面尽量选择浅色系,避免张贴过于鲜艳、复杂的海报,减少视觉刺激。
控制听觉干扰,营造 “安静氛围”
多动症孩子对声音更敏感,即使是轻微的噪音(如家人说话声、洗衣机声、窗外的车声)也可能打断他们的注意力。家长可采取以下措施:
选择家里安静的房间作为学习室,避免靠近客厅、厨房等噪音源;
若环境噪音无法完全消除,可给孩子佩戴降噪耳机(选择舒适、轻便的款式),或播放轻柔的白噪音(如雨声、风声),用 “稳定的背景音” 掩盖杂乱噪音,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
固定学习地点,建立 “场景联想”
让孩子始终在固定的地点学习(如专属书桌、学习室),不允许在沙发、床上写作业。通过 “固定地点 + 学习行为” 的绑定,让孩子形成 “到这个地方就该学习” 的条件反射,减少进入学习状态的时间。例如,每天放学后,孩子知道 “必须到自己的书桌前写作业”,无需家长反复提醒,逐步养成主动进入专注状态的习惯。
二、再 “拆分学习任务”:把 “大目标” 变成 “小步骤”,降低畏难情绪
多动症孩子面对 “长时间、复杂的学习任务” 时,容易因 “觉得难完成” 而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分心逃避。家长可通过 “任务拆分”,将大目标拆解成多个简单、易完成的小步骤,让孩子在 “不断完成小任务” 中获得成就感,逐步提升专注时长:
按 “时间” 拆分:从 “短时长” 开始,逐步延长
不要求孩子一次性专注学习 1 小时,而是从他们能坚持的短时间(如 10-15 分钟)开始,完成后给予休息时间(如 5 分钟),再进入下一个学习时段,形成 “学习 - 休息 - 学习” 的循环,即 “番茄工作法” 的简化版。例如:
写作业前,和孩子约定 “先专注写 15 分钟数学题,完成后可以玩 5 分钟积木,再回来写 15 分钟语文作业”;
随着孩子专注能力提升,逐步延长学习时长(如每次增加 5 分钟),缩短休息时间(如休息时间从 5 分钟减到 3 分钟),避免一开始就给孩子过大压力。
按 “内容” 拆分:把 “复杂任务” 拆成 “单一动作”
面对复杂的学习任务(如 “完成一张数学卷子”“写一篇作文”),家长需帮助孩子拆解成具体、可操作的小步骤,让孩子明确 “现在该做什么”。例如:
完成数学卷子:拆分为 “先做 5 道计算题(10 分钟)→ 休息 3 分钟 → 再做 3 道应用题(15 分钟)→ 休息 5 分钟 → 检查错题(10 分钟)”;
写作文:拆分为 “先想作文题目(5 分钟)→ 列 3 个写作要点(10 分钟)→ 写开头和第一段(15 分钟)→ 休息 5 分钟 → 写中间两段(20 分钟)→ 休息 5 分钟 → 写结尾并修改(15 分钟)”。
每个小步骤完成后,家长及时表扬 “你刚才 15 分钟专注写完了 5 道计算题,做得真好”,让孩子感受到 “只要一步步来,任务不难完成”。
三、用 “正向激励” 替代 “批评惩罚”:强化 “专注行为”,建立自信
多动症孩子的专注行为需要通过 “正向激励” 来强化,而非 “批评惩罚”。家长若频繁指责孩子 “你怎么又分心了”“这么简单都做不好”,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更抵触学习;而及时的鼓励和奖励,能让孩子将 “专注学习” 与 “愉快体验” 关联,主动提升专注能力:
设定 “可实现的奖励目标”,明确 “专注行为” 的标准
提前和孩子约定 “专注学习的奖励规则”,奖励目标要具体、可实现,避免 “笼统的要求”。例如:
每日目标:“如果今天写作业时,能按约定完成 3 个 15 分钟的学习时段,中途不随意离开座位、不玩文具,就奖励你晚上多玩 20 分钟喜欢的玩具”;
单次目标:“如果这 15 分钟内,你能专注写完这页生字,不被玩具吸引,就奖励你一颗小星星,集满 5 颗小星星可以换一个小零食”。
奖励要选择孩子真正喜欢的事物(如玩具时间、零食、亲子游戏),且奖励需在孩子完成目标后立即给予,让他们明确 “专注行为能带来好处”。
关注 “微小进步”,用 “具体表扬” 替代 “笼统夸赞”
不只在孩子 “完全专注” 时表扬,还要关注他们的 “微小进步”,例如 “今天比昨天多专注了 5 分钟”“刚才写作业时没有玩橡皮,比上次好”,并用具体的语言说明表扬原因,让孩子知道 “自己哪里做得好”。例如:
孩子之前写作业时每 5 分钟就玩一次文具,今天坚持了 10 分钟没玩,家长要及时说:“你刚才写了 10 分钟作业都没玩橡皮,比昨天进步太多了,妈妈特别开心”;
避免说 “你今天真乖”“你终于专注了” 这类笼统的表扬,因为孩子无法从这些话中知道 “自己具体哪个行为值得肯定”,难以强化专注习惯。
四、融入 “兴趣元素”:让学习变得 “有趣”,主动提升专注
多动症孩子对 “感兴趣的事物” 往往能表现出更强的专注力,家长可将学习任务与孩子的兴趣结合,让学习从 “被动完成” 变成 “主动参与”,减少分心:
用 “游戏化方式” 设计学习任务
将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为游戏,例如:
背单词:把单词写在卡片上,和孩子玩 “单词接龙”“猜单词” 游戏,孩子答对一个单词就奖励一张卡片,集满卡片换奖励;
练计算:用孩子喜欢的玩具(如积木、小汽车)作为 “计算道具”,比如 “这里有 5 辆小汽车,再加上 3 辆,一共是几辆?算对了就可以玩这些小汽车 5 分钟”。
通过游戏化设计,让孩子在 “玩” 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自然延长专注时间。
从 “孩子的兴趣点” 切入,关联学习内容
根据孩子的兴趣(如喜欢汽车、恐龙、绘画),将学习内容与兴趣结合,例如:
孩子喜欢恐龙:学语文时,让孩子读关于恐龙的绘本,写作文时以 “我和恐龙的一天” 为主题;学数学时,用恐龙模型教孩子认识数量、加减法(如 “这里有 3 只霸王龙,2 只三角龙,一共有几只恐龙?”);
孩子喜欢绘画:学英语时,让孩子画出英语单词对应的事物(如画苹果记 “apple”);学语文时,让孩子用画画的方式记录课文内容(如用连环画表现课文情节)。
当学习内容与兴趣关联,孩子会主动投入更多注意力,减少分心。
五、避免 “干扰式监督”:家长 “安静陪伴” 比 “反复提醒” 更有效
很多家长在孩子学习时,会频繁在旁边 “监督”—— 一会儿说 “你怎么又玩笔了”,一会儿提醒 “快写,别走神”,一会儿又检查作业 “这道题错了,赶紧改”。这种 “干扰式监督” 会不断打断孩子的注意力,反而让他们更难专注。正确的做法是 “安静陪伴,减少干预”:
家长在旁 “同步做事”,不主动打扰
孩子学习时,家长可以在旁边安静地看书、处理工作,不玩手机、不看电视,为孩子营造 “共同专注” 的氛围。如果孩子没有主动求助,不随意打断他们的学习,即使看到孩子偶尔分心(如玩了一下橡皮),也先观察 1-2 分钟,若孩子能自己回到学习中,就不干预;若孩子长时间分心(如超过 5 分钟),再轻声提醒 “我们约定的学习时间还没到,先完成任务再玩,好吗?”,避免大声指责。
只在 “孩子求助” 时提供帮助,不 “主动指导”
不主动帮孩子检查作业、纠正错误,而是等孩子完成一个学习步骤后,主动向家长求助(如 “妈妈,这道题我不会”“你帮我看看这道题对不对”),再提供帮助。例如,孩子写完数学题后,主动说 “妈妈帮我检查一下”,家长再检查并讲解错题,避免在孩子写题过程中频繁指出 “这道题错了”“你这里算错了”,打断他们的思路。
六、广州天使儿童医院相关介绍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是一家专注于儿童健康的医院,在儿童神经发育相关病症的诊疗方面有一定的经验。针对多动症孩子的专注学习问题,医院配备的专业医疗团队会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如注意力缺陷程度、学习能力水平),为家长提供个性化的干预指导,包括如何优化学习环境、如何设计适合孩子的学习任务、如何通过行为训练提升专注能力等。医院注重 “家庭与专业结合”,通过专业指导让家长掌握科学的方法,帮助多动症孩子逐步改善专注学习的能力,助力孩子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
让多动症孩子专注学习,不是 “一蹴而就” 的过程,需要家长的耐心、理解和持续引导。家长要避免用 “普通孩子的标准” 要求多动症孩子,而是根据他们的注意力特点,通过优化环境、拆分任务、正向激励等方法,逐步帮助孩子建立专注的习惯。只要方法得当,多数多动症孩子的专注能力会不断提升,不仅能改善学习成绩,还能增强自信心,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