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孩子的这些异常表现,可能是自闭症的信号
小区里的乐乐已经三岁了,却很少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别的孩子热情地喊他名字时,他总是低着头,仿佛没听见;给他讲故事,他也从不与大人有眼神交流,只是机械地摆弄着手里的玩具车。起初,家人以为他只是 “内向”,直到幼儿园老师多次反映孩子无法融入集体,才带着他去医院检查,被诊断为自闭症。生活中,许多家长对自闭症的认知不足,常常将孩子的异常表现误当作 “性格问题”,从而错过了比较好干预时机。
一、社交互动:难以跨越的 “无形墙”
自闭症孩子在社交方面的异常表现比较突出,他们仿佛被一道无形的墙与世界隔开,难以理解和参与正常的人际互动。
在婴幼儿时期,他们可能对父母的拥抱、亲吻反应冷淡,不像普通孩子那样会主动寻求安抚。当家长用玩具逗引时,他们很少会顺着家长的目光去看玩具,也不会通过手指指向某个物品来表达需求。随着年龄增长,他们依然难以建立友谊,对同伴的游戏邀请毫无兴趣,宁愿独自玩耍。
在沟通中,眼神交流是他们明显的短板。与他人对话时,他们常常回避对方的目光,专注于身边的某个物体。即使说话,也多是重复别人的话(即 “鹦鹉学舌”),或者用刻板、单调的语气表达,难以理解语境和幽默,无法进行正常的双向交流。比如当别人问 “你想吃苹果吗”,他们可能只会重复 “苹果”,而不会给出 “想” 或 “不想” 的回应。
二、语言发育:滞后与异常的表达
语言能力的滞后或异常,是自闭症的另一个重要信号,且出现时间往往较早。
部分自闭症孩子在语言发育上明显迟缓,到了两岁还不会说简单的词语,三岁时无法说完整的句子。还有一些孩子虽然会说话,但语言表达缺乏实用性,常常自言自语,内容多是重复动画片里的台词或广告词,与当下情境毫无关联。
他们也难以理解非语言的沟通信号,比如无法通过他人的表情、手势来判断情绪。当大人皱着眉说 “不可以” 时,普通孩子会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事情,而自闭症孩子可能依然我行我素,因为他们无法解读表情中蕴含的否定意味。
三、行为模式:刻板与偏执的坚守
自闭症孩子的行为往往呈现出刻板、重复的特点,他们对环境的变化有着极强的抵触情绪。
他们可能会痴迷于某种物品或活动,比如长时间旋转瓶盖、排列积木,或者反复开关门,一旦被打断就会情绪崩溃。对日常规律的坚守也近乎偏执,比如每天必须走同一条路上学,吃饭时必须用特定的碗筷,稍有变动就会哭闹不止。
此外,一些孩子还会出现奇怪的感官反应。有的对声音极度敏感,听到吸尘器的声音就会捂住耳朵尖叫;有的则对疼痛反应迟钝,摔倒后不会像普通孩子那样哭泣;还有的会特别喜欢触摸光滑的物体,或者反复嗅闻某种气味。
四、早发现早干预:为孩子打开一扇窗
自闭症的干预效果与发现时间密切相关,越早介入,孩子的预后效果越好。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上述异常表现时,应及时采取行动。
首先,正视信号,及时就医。如果孩子在 1 岁半后仍不会叫 “爸爸”“妈妈”,不与他人有眼神交流;2 岁时无法听懂简单指令,对同伴毫无兴趣;3 岁时不会说短句,经常重复刻板行为,家长应尽快带孩子到专业医院的儿童保健科、发育行为科或精神科进行评估诊断。专业的评估工具和医生的临床观察,能帮助准确判断孩子的状况。
其次,科学干预,家庭参与。一旦确诊,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早期干预。目前,应用行为分析疗法、社交技能训练、语言治疗等方法被证实对改善自闭症症状有效。家长需要积极参与干预过程,学习相关的训练方法,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孩子进行眼神互动,通过游戏引导他们表达需求,逐步培养社交和语言能力。
,给予理解与接纳。自闭症孩子的异常表现并非故意为之,而是神经发育障碍所致。家长要调整心态,避免指责和焦虑,用耐心和包容陪伴孩子成长。同时,向幼儿园和学校说明孩子的情况,争取老师的配合,为孩子创造一个包容、支持的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
自闭症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许多孩子在科学干预下能够逐渐改善症状,掌握基本的生活和社交技能。家长的细心观察和及时行动,是帮助孩子打破 “无形墙” 的关键。如果发现孩子有异常表现,切勿抱有 “等长大就好了” 的侥幸心理,及时干预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打开一扇充满希望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