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这些可能是自闭症的症状
自闭症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其影响往往贯穿孩子的成长过程。由于早期症状容易被家长忽视或误判,很多孩子错过了比较好干预时机。其实,自闭症在孩子婴幼儿时期就会显现出一些特殊信号,只要家长足够警惕,就能及时发现。下面这些可能是自闭症的症状,值得每一位家长关注。
社交互动:难以搭建的情感桥梁
正常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就会表现出对他人的兴趣,而自闭症孩子在社交互动方面往往存在明显障碍,仿佛难以与外界搭建情感桥梁。
在婴儿阶段,很多自闭症孩子对父母的逗弄反应平淡,很少会主动露出笑容,也不会像普通孩子那样通过眼神、表情与父母互动。当父母抱起他们时,他们可能不会主动贴近,甚至会表现出抗拒。
随着年龄增长,这种社交障碍会更加明显。他们很难主动与同龄小朋友交往,对集体游戏缺乏兴趣,常常一个人待在角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即使参与到群体中,也难以理解游戏规则,不知道如何与他人合作、分享,容易被同伴孤立。
在与他人交流时,他们往往回避眼神接触,不会通过观察他人的表情来理解情绪,对别人的喜怒哀乐反应迟钝,很难建立起正常的人际关系。
语言沟通:磕绊的表达与理解
语言沟通障碍是自闭症的常见症状之一,很多孩子在语言发育上会出现明显滞后或异常。
部分自闭症孩子开口说话的时间较晚,普通孩子在 1 岁左右会说简单的词语,2 岁左右能说短句,而他们可能到 2-3 岁还不会说话,或者只会发出一些无意义的音节。
有些孩子虽然会说话,但语言表达刻板、重复,缺乏灵活性。他们可能会反复说某一句话、某一个词语,或者机械地背诵动画片、广告里的内容,却不能根据具体情境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比如,当他们想要喝水时,不会说 “我要喝水”,而是可能重复 “水、水” 或者其他无关的句子。
在语言理解方面,他们也存在困难。对于简单的指令,如 “把玩具捡起来”,他们可能需要多次重复才能理解,甚至完全无法执行。对于一些带有比喻、暗示的话语,更是难以理解其中的含义。
行为模式:重复与刻板的轨迹
自闭症孩子的行为模式往往表现出重复、刻板的特点,他们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难以适应。
他们可能会对某些物品表现出异常的执着,比如长时间盯着旋转的风扇、车轮,反复玩弄一个玩具的某个部件,或者对排列物品有特殊的要求,必须按照固定的顺序、方式摆放,一旦被打乱就会情绪激动。
在动作上,他们可能会有一些重复的刻板行为,如拍手、摇晃身体、踮脚走路、反复开关门等。这些行为似乎能给他们带来安全感,一旦被阻止,就会出现哭闹、反抗等情绪反应。
他们还可能对日常生活的规律有严格的要求,比如每天必须走同一条路线回家,必须在固定的时间吃饭、睡觉,更换床单、调整家具位置等微小的变化都可能让他们感到不安和烦躁。
感知觉:与众不同的感官体验
自闭症孩子的感知觉系统可能与普通孩子不同,他们对声音、光线、触觉等感官刺激的反应往往比较特殊。
在听觉方面,有些孩子对某些声音异常敏感,比如轻微的关门声、电器的嗡嗡声,都可能让他们感到烦躁、害怕;而对一些强烈的声音,如鞭炮声、大声呼喊,却反应平淡。
在触觉方面,他们可能对某些材质的衣物非常抗拒,穿衣服时会因为标签、面料的触感而哭闹;也有些孩子喜欢反复触摸某些物品,通过触觉来获得满足感。
在视觉方面,部分孩子会对闪烁的灯光、鲜艳的颜色表现出特别的兴趣,或者长时间盯着某个物体发呆;也有些孩子会回避强光,喜欢待在阴暗的角落。
及时察觉,把握干预时机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自闭症孩子的症状表现可能存在差异,程度也有轻有重,不能仅凭某一个症状就判定孩子患有自闭症。但如果孩子出现了上述多种症状,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家长就需要提高警惕,及时带孩子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评估和诊断。
自闭症的干预效果与发现时间密切相关,越早发现、越早干预,孩子的预后效果就越好。通过科学的干预训练,很多自闭症孩子的社交能力、语言能力和行为习惯都能得到改善,更好地适应生活。
作为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成长细节,了解自闭症的相关知识,一旦发现异常信号,及时采取行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