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常常不停转圈,把玩具排成一排? 多动症的信号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看似有趣的行为:有的孩子喜欢围着桌子不停转圈,转得头晕眼花也乐此不疲;有的孩子会把玩具车、积木按照固定顺序排成一条直线,不允许别人打乱,一旦被碰就会情绪激动。很多家长觉得这只是孩子的 “小怪癖”,甚至觉得有些可爱。但实际上,这些看似寻常的行为,可能是多动症发出的信号,需要家长警惕和重视。
不停转圈:过度活动与冲动的表现
行为特点:难以自控的重复性动作
多动症孩子的 “不停转圈” 并非偶尔的游戏行为,而是具有高频、重复且难以被打断的特点。他们可能在室内、户外毫无征兆地开始转圈,一次能转十几分钟甚至更久,即使已经头晕站不稳,也停不下来。当家长试图阻止时,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强烈的抗拒,比如哭闹、尖叫,甚至重新开始转圈以表达不满。这种行为背后,是孩子难以控制的冲动和过剩的精力,他们通过转圈来释放能量,却无法判断行为的安全性和适当性。
与正常玩耍的区别:是否影响日常功能
正常孩子转圈通常是有目的的游戏,比如模仿动画片里的角色,或者和小伙伴玩 “旋转游戏”,而且能在家长提醒后停止,不会因为被打断而情绪失控。而多动症孩子的转圈行为会干扰正常生活,比如吃饭时突然放下碗筷开始转圈,导致无法正常进食;上课时在座位旁转圈,影响课堂秩序;甚至因为转圈时注意力不集中而摔倒受伤。这种行为已经超出了 “玩耍” 的范畴,成为影响孩子日常功能的问题。
玩具排成一排:刻板行为与注意力局限的体现
行为特点:对秩序的过度执着
把玩具排成一排的行为,在多动症孩子身上往往表现为对 “秩序” 的极端执着。他们会严格按照颜色、大小、形状等标准排列玩具,不允许有丝毫偏差,比如所有红色的玩具车必须排在前面,积木必须对齐桌边的直线。如果有人不小心碰歪了一个玩具,他们会立刻停下手中的事情,花费大量时间重新排列,甚至因此发脾气、哭闹。这种行为反映出孩子的注意力局限在固定的秩序中,难以灵活应对变化。
与正常整理的区别:是否具有灵活性
正常孩子也会整理玩具,比如把玩具放进收纳箱,或者按照自己的喜好摆放,但这种整理具有灵活性,他们不会因为玩具被移动而情绪崩溃,也能接受不同的排列方式。而多动症孩子的 “排列” 更像是一种刻板仪式,缺乏实用性和灵活性,他们不会用玩具进行想象性游戏(比如用玩具车模拟开车场景),只是执着于排列的过程和结果,这种行为会占用大量时间,影响他们参与其他活动的兴趣。
发现这些信号后,家长该怎么做?
如果孩子频繁出现不停转圈、刻板排列玩具等行为,且这些行为已经影响到学习、社交和日常生活,家长应及时采取行动。首先,避免简单粗暴地制止或批评孩子,因为这些行为并非他们故意为之,批评可能会加重孩子的焦虑和抗拒。其次,观察孩子行为发生的场景和频率,记录下具体情况,为后续专业评估提供依据。
重要的是,及时带孩子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评估。多动症的诊断需要综合孩子的行为表现、发育史、心理测评等多方面信息,由专业医生判断。早期干预能帮助孩子学习控制行为、提升注意力,减少这些行为对生活的影响。家长可以通过行为训练、亲子互动引导等方式,配合专业干预,帮助孩子逐步改善行为模式。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介绍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是经广州市政府、国家卫生部批准建立的一家集预防保健、临床诊疗、科研及康复于一体的现代化特色儿童专科医院。医院总体占地面积约 10000 平米,专注为 0-18 岁儿童(涵盖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学龄儿童及青少年)提供医疗服务。
医院汇聚了一支由国内外知名儿科专家组成的医疗团队,在儿童发育行为、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等领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与中山医院、广州市儿童医院、上海市儿童医院、首都儿科医院等多家国内儿童专科医院形成技术协作和医疗资源共享联盟。
在诊疗模式上,采用多学科联合诊疗(MDT),针对自闭症、多动症、语言发育迟缓等复杂病例,实行 “一患多医” 协作模式。还独创 “三维一体 1:1:1 脑神经核心康复体系”,融合现代西医诊断、仪器物理治疗、康复训练及中医针灸等手段,为患儿提供康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