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些是儿童抽动症的表现!'
孩子突然频繁眨眼、耸肩,或是不自觉发出怪声,许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坏习惯”“故意捣乱”或“心理问题”。然而,这些看似“调皮”的表现,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需要科学干预的神经发育障碍——儿童抽动症。据统计,该病好发于5-10岁儿童,若不及时识别与干预,可能影响孩子的社交与心理健康。
一、运动性抽动:无法自控的“小动作”
运动性抽动是儿童抽动症的核心症状之一,表现为突发的、快速、反复的肌肉收缩。常见动作包括:
面部动作:频繁眨眼、皱眉、咧嘴、吸鼻、鼓腮;
头颈部动作:摇头、扭颈、点头;
四肢及躯干动作:耸肩、甩手、踢腿、挺腹、扭腰。
这些动作通常无目的性,孩子无法通过意志控制,且可能在紧张、疲劳时加重。
二、发声性抽动:被误解的“怪声”
发声性抽动常被家长误认为“清嗓子”或“故意捣乱”,实际是喉部、呼吸肌群的不自主收缩所致。典型表现包括:
简单发声:清嗓子、吸鼻声、犬吠声、尖叫声;
复杂发声:重复单词、短句,甚至出现秽语(少数病例)。
值得注意的是,发声抽动常与运动抽动同时出现,且症状会波动变化——可能数周内频繁发作,也可能暂时缓解。
三、伴随症状:不止于“抽动”的困扰
除核心抽动症状外,儿童抽动症常伴随其他问题,进一步影响生活质量:
心理行为障碍:因被嘲笑或指责,孩子易出现焦虑、自卑、情绪烦躁,甚至回避社交;
注意力缺陷:约半数患儿合并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效率;
睡眠障碍:部分孩子因抽动导致入睡困难或夜惊。
这些伴随症状常被家长忽视,却可能是孩子痛苦加重的关键信号。
四、何时需警惕?这些表现别再等“长大就好”
当孩子出现以下情况时,家长需高度警惕抽动症可能:
年龄与病程:5岁后起病,抽动症状持续超过1年;
症状组合:同时存在运动抽动(如眨眼)和发声抽动(如清嗓);
功能影响:抽动导致孩子自卑、社交退缩或学习困难。
尤其需警惕将抽动误判为“坏习惯”——研究显示,寰枢椎失稳等生理因素也可能诱发抽动,需专业医学评估。
儿童抽动症绝非“孩子调皮”或“长大自愈”的小问题。它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涉及遗传、神经生化、心理环境等多重因素。家长需学会识别运动抽动、发声抽动及伴随症状,避免因误解延误干预。若孩子出现上述表现,建议及时通过症状观察、心理评估及医学检查确诊,并在医生指导下结合行为训练、药物或物理治疗等综合方案。科学认知与早期干预,是帮助孩子摆脱抽动困扰、健康成长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