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挤眉弄眼,是抽动症吗?
在生活中,不少家长发现孩子总爱挤眉弄眼,时而皱起眉头,时而眨动双眼,表情看起来十分怪异。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们心里难免犯嘀咕:孩子这是怎么了?是故意做鬼脸捣蛋,还是身体出现了什么问题?其中,很多家长都会想到一个词 —— 抽动症。那么,孩子总挤眉弄眼,到底是不是抽动症呢?这需要我们仔细分辨和判断。
一、挤眉弄眼,可能是抽动症的典型表现
抽动症是一种常见于儿童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其主要特征是身体出现不自主、反复、快速的肌肉抽动。而挤眉弄眼正是抽动症较为典型的运动性抽动表现之一。
由抽动症引起的挤眉弄眼,并非孩子有意识的行为,而是面部肌肉不受控制的收缩所致。孩子可能会频繁地皱眉头、眨眼睛、咧嘴,这些动作反复出现,没有规律可言。而且,这些症状在孩子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疲劳或受到批评时会明显加重,而在孩子放松、专注于某件事(如玩游戏、看绘本)或入睡后则会减轻甚至消失。
随着病情的发展,部分孩子的抽动症状可能会从面部扩展到身体的其他部位,比如出现摇头、耸肩、扭脖子、甩手臂等动作,严重时还可能出现清嗓子、咳嗽、发出怪声等发声性抽动。所以,当孩子总挤眉弄眼,且持续时间较长时,家长需警惕抽动症的可能。
二、别误判!挤眉弄眼也可能是其他情况
孩子总挤眉弄眼,并不一定就是抽动症,还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的,家长需要学会区分,避免误判。
(一)不良习惯
有些孩子看到别人挤眉弄眼觉得有趣,就会刻意模仿,时间一长形成不良习惯。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挤眉弄眼动作是有意识的,家长通过耐心引导、转移注意力等方式,孩子能够逐渐改正。
(二)眼部不适
如果孩子眼部存在炎症(如结膜炎)、有倒睫、眼疲劳等情况,会因为眼部瘙痒、疼痛、异物感而频繁挤眉弄眼。这种情况下,孩子往往会伴随揉眼睛、眼睛发红、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在解决眼部问题后,挤眉弄眼的症状也会随之缓解。
(三)心理因素
当孩子处于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中时,可能会通过挤眉弄眼等动作来缓解内心的压力。比如在陌生环境中、面临考试时,孩子可能会出现这样的表现。当孩子的情绪得到缓解后,症状也会减轻。
三、判断孩子挤眉弄眼是否为抽动症的关键要点
要判断孩子总挤眉弄眼是不是抽动症,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要点入手:
(一)动作的自主性
抽动症引起的挤眉弄眼是不自主的,孩子无法通过自己的意志控制动作的发生和停止,即使家长多次提醒,孩子也难以做到。而其他原因引起的挤眉弄眼,孩子大多能够自主控制。
(二)症状的持续性和反复性
抽动症导致的挤眉弄眼症状通常会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更长时间,而且会反复出现,时轻时重。如果孩子的症状只是偶尔出现,且很快消失,那么大概率不是抽动症。
(三)是否伴随其他抽动症状
如果孩子除了挤眉弄眼,还伴随摇头、耸肩、清嗓子等其他抽动症状,那么患抽动症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四)是否受情绪影响
如前文所说,抽动症的症状会受到情绪的明显影响,在孩子紧张、兴奋时加重,放松时减轻,这也是判断的一个重要依据。
四、孩子总挤眉弄眼,家长该如何应对?
当发现孩子总挤眉弄眼时,家长不要过于惊慌,应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一)仔细观察,记录症状
家长要仔细观察孩子挤眉弄眼的频率、持续时间、发生场景,以及是否伴随其他症状,并做好记录,为后续就医提供详细的信息。
(二)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如果孩子的症状持续时间较长(超过两周),且符合抽动症的相关特征,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科、儿童神经科或发育行为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的问诊、观察以及必要的检查,明确诊断孩子是否患有抽动症,并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
(三)科学干预,积极配合
如果确诊为抽动症,家长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干预和治疗。在日常生活中,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避免对孩子进行过度批评和指责,减少孩子的精神压力。同时,多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根据医生的建议,必要时可进行药物治疗或行为干预。行为干预可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比如通过习惯逆转训练,帮助孩子用有意识的动作替代不自主的抽动动作,逐渐减轻症状。
五、广州天使儿童医院相关介绍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是一家专注于儿童健康的医院,在儿童发育行为疾病等方面有一定的诊疗经验。针对儿童抽动症等相关病症,医院会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致力于为儿童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助力孩子恢复健康。医院拥有专业的医疗团队,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