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家长须知!孩子这些表现可能是自闭症的提示
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通常在儿童早期就会表现出明显的特征。由于自闭症的干预效果与发现时间密切相关,越早发现并介入,孩子的预后效果越好。然而,许多家长因缺乏相关知识,往往将自闭症的早期表现误认为 “孩子内向”“发育慢”,从而错过比较好干预时机。了解自闭症的早期提示性表现,能帮助家长及时察觉异常,为孩子争取宝贵的干预时间。
社交互动异常:不愿 “连接” 的信号
社交互动障碍是自闭症核心的表现之一,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就可能展现出对社交的 “疏离”,与他人缺乏情感连接和互动意愿。
缺乏眼神交流是常见的早期信号。正常婴儿在 2-3 个月时会与家长有短暂的眼神对视,6 个月后会通过眼神交流表达需求或回应互动。而自闭症孩子可能很少与他人对视,即使被抱起,也会避开家长的目光,看向别处;当家长用玩具吸引他们时,他们可能只关注玩具,而忽略家长的脸。这种对 “人” 的忽视,与对 “物” 的专注形成鲜明对比。
对社交信号无回应也需警惕。1 岁左右的孩子通常会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听到家长叫名字会转头;会对他人的情绪(如妈妈的笑容、爸爸的皱眉)做出回应。但自闭症孩子可能对名字无动于衷,即使反复呼唤也很少回应;对他人的情绪变化缺乏感知,妈妈生气时不会表现出害怕,爸爸表扬时也没有开心的反应。他们仿佛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周围人的社交信号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拒绝肢体接触与互动游戏同样值得关注。正常孩子喜欢被家长抱着、亲吻,会主动伸手要抱,而自闭症孩子可能抗拒被拥抱,被抱起时身体僵硬、挣扎;在玩互动游戏(如躲猫猫、拍手)时,他们不会配合,甚至会避开,更愿意独自玩耍。例如,家长用手遮住脸玩 “躲猫猫”,正常孩子会期待家长露出脸并大笑,而自闭症孩子可能只是低头玩自己的玩具,对游戏毫无兴趣。
语言沟通滞后:“沉默” 或 “异常” 的表达
语言发育迟缓或异常是自闭症的另一个重要提示,孩子在语言理解和表达上的表现与同龄孩子存在明显差异。
开口说话晚,词汇量匮乏是常见表现。多数自闭症孩子开口说话的时间明显晚于同龄人,正常孩子 1 岁左右会说简单的单词(如 “爸爸”“妈妈”),2 岁能说短句(如 “我要吃”),而自闭症孩子可能 2 岁还不会说单词,3 岁仍无法说完整句子;即使会说话,词汇量也很有限,只能表达简单的需求(如 “要”“吃”),无法描述复杂的想法或感受。
语言表达刻板、重复也需注意。部分自闭症孩子会重复他人说过的话(如家长说 “吃饭了”,他们也跟着说 “吃饭了”),这种 “鹦鹉学舌” 式的语言被称为 “回声语言”,他们并不理解其中的含义;还有些孩子会反复说某一句话或某一个词(如 “火车来了”),即使场景不相关也会不断重复。此外,他们的语调可能平淡无起伏,缺乏情感色彩,听起来像 “机器人说话”。
理解能力薄弱,无法回应指令同样是信号。正常孩子 2 岁左右能理解简单指令(如 “把玩具捡起来”“去拿杯子”),而自闭症孩子可能对指令无反应,或只能理解非常具体的指令(如拿着杯子说 “把杯子给妈妈” 才会照做),无法理解抽象或复杂的指令(如 “去房间把红色的书拿来”)。他们也难以理解语言中的隐喻、玩笑,只能进行字面理解,这进一步阻碍了沟通。
行为模式刻板:重复与 “固执” 的偏好
自闭症孩子往往有刻板的行为模式和兴趣偏好,对环境的一致性有强烈需求,难以接受变化,这些行为与普通孩子的 “调皮”“任性” 有本质区别。
重复性行为难以停止是典型表现。他们可能会反复做同一个动作,如拍手、转圈、踮脚走路,持续数小时也不觉得厌烦;会对物品的某一部分表现出异常关注,如反复看玩具车的轮子、转瓶盖,而不是玩玩具的整体功能;还可能反复开关门、按电灯开关,享受这种重复操作带来的感官刺激。这些行为并非故意捣乱,而是他们获取安全感的方式,一旦被打断,可能会出现强烈的情绪爆发。
对环境 “固执”,拒绝改变也很明显。自闭症孩子对物品的摆放、日常的流程有严格的要求,不容许丝毫变化。例如,玩具必须摆成一条直线,一旦被移动就会哭闹;每天必须走同一条路线回家,换一条路就会抗拒;只吃固定的几种食物,拒绝尝试新食物。这种对 “不变” 的执着,是因为他们难以适应变化带来的未知感,只能通过维持固定模式来获得心理稳定。
兴趣狭窄且独特同样是提示信号。正常孩子的兴趣广泛,喜欢绘本、玩具、户外活动等,而自闭症孩子的兴趣可能非常狭窄,甚至只专注于某一类物品(如风扇、地图、电话号码)。他们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研究风扇的转动,背诵电话号码,对其他玩具或活动毫无兴趣;这种兴趣也难以与他人分享,不会像普通孩子那样向家长展示自己的 “发现”,只是独自沉浸其中。
感官反应异常:对世界的 “独特” 感知
自闭症孩子的感官系统往往存在异常,他们对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刺激的反应与普通孩子不同,这种 “独特” 的感知方式也可能是自闭症的早期提示。
感官过敏表现为对某些刺激过度敏感。例如,听到轻微的声音(如冰箱的嗡嗡声、纸张摩擦声)会捂住耳朵、烦躁哭闹;看到闪烁的灯光、鲜艳的颜色会感到不适,避开视线;对触觉刺激(如衣服标签的摩擦、他人的触碰)反应强烈,会拒绝穿有标签的衣服,不愿被他人碰到。
感官迟钝则表现为对强烈刺激反应微弱。他们可能对疼痛不敏感,摔倒后很少哭泣;对冷热不敏感,冬天穿很少也不觉得冷;对强烈的气味(如臭味、香味)无反应,这与普通孩子的表现明显不同。
异常的感官偏好也需关注。有些孩子会喜欢看旋转的物体(如风扇、车轮),一看就是很长时间;喜欢闻特定的气味(如书本、塑料);喜欢用舌头舔物品(如桌子、玩具)。这些行为是他们通过感官获取特殊体验的方式,也是自闭症的典型表现之一。
发现异常后该怎么做?
如果孩子出现上述一种或多种表现,家长不必过度恐慌,但需提高警惕,及时采取科学的行动。
首先,记录孩子的具体表现,包括出现的时间、频率、场景(如 “2 岁仍不会叫妈妈,对名字无反应”“喜欢反复转圈,不让转就哭闹”),为后续的专业评估提供依据。其次,尽早带孩子到专业的儿童医院或发育行为科进行评估,目前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自闭症行为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等,专业医生会结合观察和评估结果做出诊断。
需要注意的是,早期表现只是 “提示”,并非确诊依据,每个孩子的发育速度不同,不能仅凭单一表现就断定为自闭症。但无论是否确诊,只要发现孩子在社交、语言、行为等方面存在明显滞后或异常,都应尽早进行干预训练(如语言训练、感统训练、社交互动训练),这些训练即使对非自闭症孩子,也能促进其发育。
自闭症的早期发现对孩子的预后至关重要,家长作为孩子亲近的人,是较早能察觉异常的 “观察者”。了解这些提示性表现,能帮助家长及时发现问题,为孩子争取比较好的干预时机,让他们在专业的帮助下更好地成长。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拥有专业的自闭症诊疗团队,致力于儿童自闭症的早期筛查、诊断和干预。医院配备了先进的评估工具和经验丰富的医生,能通过细致的观察、专业的量表评估,为孩子提供准确的诊断,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
针对自闭症的早期干预,医院采用 “三维一体 1:1:1 脑神经核心康复体系”,结合语言训练、社交互动训练、感统训练等多种方式,帮助孩子提升社交能力、语言能力和行为适应性。同时,医院会为家长提供专业的家庭干预指导,让家长掌握在家中促进孩子发育的方法,形成 “医院 + 家庭” 的协同干预模式。
如果您发现孩子有上述异常表现,欢迎带孩子到广州天使儿童医院进行专业评估。医院位于广东省荔湾区南岸路 18 号后栋,始终以 “早发现、早干预” 为原则,为有需要的儿童和家庭提供科学、系统的诊疗服务,助力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