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自闭症孩子如何提高理解力
自闭症孩子在语言理解、社交认知、逻辑思维等方面往往存在困难,这些困难直接影响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和与他人的互动。而故事作为一种充满趣味和想象力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语言信息、情感线索和逻辑关系,是帮助自闭症孩子提升理解力的有效工具。在家中,家长通过科学的方式利用故事与孩子互动,能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逐步提升语言理解、情绪认知、逻辑推理等能力。
选择适合的故事:贴合孩子能力,降低理解门槛
为自闭症孩子选择故事时,需充分考虑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避免因故事过于复杂而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合适的故事能降低理解门槛,让孩子更容易投入其中,逐步建立对故事的兴趣和信心。
首先,优先选择情节简单、结构清晰的故事。短篇故事、重复性强的故事(如《三只小熊》《小兔子乖乖》)是不错的选择,这类故事往往有明确的开端、发展和结局,情节环环相扣且重复度高,便于孩子理解和记忆。例如,《三只小熊》中 “熊爸爸、熊妈妈、小熊分别发现自己的粥被喝了、椅子被坐了、床被睡了” 的重复情节,能让孩子在重复中理解 “谁做了什么” 的逻辑关系。
其次,结合孩子的兴趣选择故事主题。如果孩子喜欢汽车,可选择与汽车相关的故事;如果孩子对动物感兴趣,可挑选以动物为主角的故事。当故事内容与孩子的兴趣关联时,他们会更愿意集中注意力,主动参与到故事互动中,理解效果也会更好。
另外,故事中的语言应简洁明了,避免使用复杂的词汇和长句。初期可选择图文并茂的绘本,图片能为孩子提供直观的视觉线索,帮助他们理解文字内容。例如,当故事中出现 “开心” 时,配图中人物的笑脸能让孩子将 “开心” 这个词与对应的表情、情绪关联起来。
用 “多感官讲述法” 增强故事理解
自闭症孩子对感官刺激的感受和处理方式与普通孩子不同,单纯的语言讲述可能难以让他们完全理解故事内容。家长在讲故事时,若能结合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刺激,能帮助孩子更全面地捕捉故事信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视觉辅助是关键。除了绘本上的图片,家长还可以准备与故事相关的实物、玩偶或图片卡片。例如,讲《小老鼠偷奶酪》的故事时,拿出小老鼠玩偶和玩具奶酪,边讲边用玩偶演示 “小老鼠偷偷摸摸靠近奶酪、抱起奶酪跑走” 的情节。孩子通过观察玩偶的动作,能更直观地理解 “偷”“跑” 等动词的含义,以及故事中的场景和行为。
听觉强化能帮助孩子聚焦语言信息。讲故事时,家长可以适当调整语气和语速,用不同的声音模仿故事中的角色。比如,模仿小熊的憨厚声音、小兔子的清脆声音,让孩子通过声音的差异区分不同角色,理解 “谁在说话”。同时,在故事的关键情节处(如 “大灰狼来了”)加重语气,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感知情节的变化。
触觉参与能增强孩子的代入感。在讲述与 “触感” 相关的故事时,让孩子触摸对应的物品。例如,讲《小熊的绒毛外套》时,让孩子触摸柔软的绒毛玩具,感受 “绒毛” 的质感,理解故事中 “小熊的外套暖暖的、软软的” 这句话的含义。通过触觉体验,孩子能将抽象的描述与具体的感受关联起来,提升对语言的理解。
设计互动环节:在参与中深化理解
单纯听故事往往难以让自闭症孩子深入理解其中的逻辑和情感,而设计互动环节能让孩子在主动参与中思考、体验,从而深化对故事的理解。互动的形式可以根据孩子的能力和故事内容灵活调整,重点是让孩子成为故事的 “参与者” 而非 “旁观者”。
简单的提问是互动的基础。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家长可以穿插一些简单的问题,引导孩子思考和回应。例如,讲到 “小兔子找不到妈妈了”,可以问孩子:“小兔子现在心里怎么样呀?” 如果孩子难以回答,可结合图片提示:“你看小兔子在哭,它是不是很伤心?” 通过提问,让孩子将画面、情节与情绪关联起来,提升情绪理解能力。讲完故事后,可问 “故事里有谁?”“他们做了什么事?” 等问题,帮助孩子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强化对情节的记忆和理解。
角色扮演是进阶的互动方式。家长可以和孩子分别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重现故事场景。例如,讲《小猫钓鱼》时,家长扮演猫妈妈,孩子扮演小猫,用玩具鱼竿模拟 “钓鱼” 的动作,边演边说故事中的对话:“小猫,钓鱼要专心哦,不然鱼会跑掉的。” 在角色扮演中,孩子能亲身体验角色的行为和语言,理解 “专心”“分心” 等抽象概念,同时提升对社交场景的理解。
动作模仿能帮助孩子理解动词和指令。故事中出现 “跑、跳、抱、吃” 等动作时,家长可以边说边做动作,引导孩子模仿。比如,讲到 “小猴子爬上树”,家长做出 “爬” 的动作,让孩子跟着做,在模仿中理解 “爬” 这个动词的含义。这种互动不仅能提升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还能增强他们的肢体表达能力。
结合生活场景:让故事理解延伸到现实
故事中的情节和道理若能与孩子的生活场景关联,能让他们将故事中的理解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真正提升对日常事物的理解能力。家长可以通过 “故事与生活对照” 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故事与现实的连接。
讲完故事后,引导孩子联想生活中的类似场景。例如,讲完《分享的快乐》中 “小松鼠把松果分给小伙伴,大家一起吃更开心” 的故事后,家长可以说:“昨天你把玩具车分给小明玩,你们是不是也很开心呀?就像小松鼠一样。” 通过这种对照,让孩子理解 “分享” 在现实生活中的含义和带来的效果。
用故事中的角色引导孩子理解日常规则。如果孩子在饭前总是不愿意洗手,家长可以讲《不爱洗手的小花猫》的故事,故事中 “小花猫不洗手就吃饭,肚子疼了” 的情节,能让孩子更直观地理解 “饭前要洗手” 的规则。之后,当孩子不愿意洗手时,家长可以说:“你还记得小花猫吗?不洗手吃饭会肚子疼哦。” 帮助孩子将故事中的教训与现实行为关联起来。
此外,还可以鼓励孩子 “改编” 故事,将自己的生活经历融入其中。例如,让孩子给《小兔子去公园》的故事添加情节:“小兔子在公园看到了什么?和谁一起玩了?” 孩子在改编的过程中,需要调动对 “公园”“玩耍” 等生活场景的记忆和理解,进一步提升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保持耐心,循序渐进:尊重孩子的节奏
自闭症孩子的理解能力提升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家长在利用故事进行引导时,需保持足够的耐心,根据孩子的反应调整节奏,避免急于求成。
如果孩子对某个故事表现出兴趣,可反复讲述。重复能让孩子在熟悉的内容中巩固理解,每次讲述时可以增加一点点新的互动,比如第一次只让孩子听故事看图片,第二次提问简单问题,第三次尝试让孩子模仿一个动作。逐步提升难度,让孩子在成功体验中建立信心。
当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抵触情绪时,不要强迫继续。可以暂停故事,用孩子感兴趣的方式重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或者换一个更简单的故事。重要的是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故事的乐趣,而非将故事变成一种 “任务”。
同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当孩子能回答一个问题、模仿一个动作或说出故事中的一个词时,家长要用温和的语气表扬:“你刚才说对了‘小鸭子在游泳’,真棒!” 这种正向反馈能增强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更愿意参与故事互动。
通过故事帮助自闭症孩子提升理解力,关键在于将故事与孩子的能力、兴趣和生活紧密结合,让故事成为孩子认知世界的 “桥梁”。长期坚持,孩子的语言理解、情绪认知、逻辑思维等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在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中,十分重视家庭干预的作用,其中就包括利用故事提升孩子理解力的方法指导。医院的康复师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为家长推荐适合的故事类型和互动方式,教家长如何将故事与专业训练相结合,提升训练效果。
医院的 “三维一体 1:1:1 脑神经核心康复体系” 中,语言认知训练模块就融入了故事互动的理念,通过结构化的故事教学帮助孩子提升语言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医院会定期组织家长培训,分享更多家庭干预技巧,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为孩子的康复提供有效支持。
如果您在利用故事帮助孩子提升理解力方面遇到困惑,广州天使儿童医院将为您提供专业的指导。医院位于广东省荔湾区南岸路 18 号后栋,始终致力于通过科学、系统的干预方案,结合家庭的力量,帮助自闭症孩子提升各项能力,更好地理解世界,融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