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多动症的共病现象:多种问题并发的应对策略
多动症,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好发于学龄期儿童的神经系统疾病。它不仅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和冲动行为,还常常伴随着其他心理或行为障碍,这些被称为多动症的共病现象。共病的存在增加了多动症患者治疗和康复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家长、老师和医生共同关注和处理。
多动症的常见共病
1. 对立违抗障碍:表现为不服从、对抗、消极、易激惹、敌对和报复行为等。研究表明,约40%的多动症儿童存在对立违抗障碍。
2. 品行障碍:表现为经常反复说谎、打架、逃学、破坏行为、虐待他人或小动物等。多动症儿童中品行障碍的患病率约为14%。
3. 抑郁障碍:多动症儿童可能表现为持续性的悲伤、焦虑、兴趣丧失、疲惫、食欲改变等。约4%的多动症儿童可能同时患有抑郁障碍。
4. 焦虑障碍:多动症儿童可能表现为过度担忧、紧张、害怕、烦躁不安等。研究表明,多动症儿童中焦虑障碍的患病率约为31%。
5. 学习障碍:多动症儿童可能在阅读、写作、数学等方面存在困难。研究发现,多动症儿童中学习障碍的患病率约为27%。
6. 抽动障碍:表现为不自主的、突发的、快速的动作或发声,如眨眼、耸肩、咳嗽等。多动症儿童中抽动障碍的患病率约为11%。
7. 心境障碍:多动症儿童可能表现为情绪波动、易怒、无法控制情绪等。
共病现象的应对策略
1. 综合治疗:由于多动症共病现象的复杂性,需要采取综合治疗策略。这包括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心理社会干预以及药物治疗等多种方法。
行为疗法:通过正面强化、消退不良行为等方式来训练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纠正不良行为习惯。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别并改变错误的认知模式及行为反应,以减轻症状。
家庭治疗:提高家庭环境对患儿的支持性,促进亲子关系,共同应对多动症及其共病带来的挑战。
心理社会干预:通过学校、社区资源协调,为患儿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和社交技巧训练,减少因环境因素导致的共患问题。
药物治疗:在医生严格指导下,选择合适的中枢兴奋剂或抗抑郁药物,以缓解核心症状。
2. 个性化治疗计划: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这包括评估共病的种类和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家庭环境等因素,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3. 家长参与和支持:家长在多动症及其共病的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他们应接受专业培训,了解多动症及其共病的特点和应对方法,学会如何与患儿有效沟通,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提供支持。
4. 学校配合与支持:学校应了解多动症及其共病对学生的影响,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和辅导支持。老师应针对患者的个人情况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鼓励他们在学习和社交方面取得进步。
5. 持续监测与调整:治疗多动症及其共病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持续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家长和老师应定期与医生沟通,共同关注患者的成长和发展。
多动症的共病现象增加了患者治疗和康复的复杂性,但通过综合治疗、个性化治疗计划、家长参与和支持、学校配合与支持以及持续监测与调整等策略,我们可以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家长、老师和医生应共同努力,为多动症患者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支持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