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动症的七大误区:家长须知,别再被误导了
多动症,也被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但也可能持续到成年。这种病症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还可能对家庭和学校产生不良影响。然而,许多家长对多动症存在误解,这些误解可能导致治疗不当,甚至延误病情。以下是关于儿童多动症的七大误区,家长必须了解,以免被误导。
误区一:多动症不需要治疗
有人认为,多动症的孩子长大后症状会逐渐消失,因此不需要接受任何治疗。然而,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多动症是一种疾病,孩子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这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研究发现,近半数以上的多动症儿童长大后虽然多动消失,但冲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仍然存在,会影响其学习、工作和生活。因此,多动症儿童应早期诊断和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
误区二:治疗只是医生的事
多动症的治疗不仅依赖于医生,还需要家长、老师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一天中,家长和老师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长,他们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和心理行为治疗,改善孩子的行为,提高治疗效果。如果仅仅是医生开药,孩子服药,那么治疗效果只能是有限和短暂的。
误区三:单纯药物治疗就行
多动症的治疗强调综合治疗,以心理行为治疗为基础,必要时可加用药物治疗。对于轻症的患儿,心理行为治疗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中重症患儿,则需要加用药物治疗。单纯采用药物治疗,只在服药时有治疗作用,而在没有服药时症状又可能重新出现,作用短暂,不解决根本问题。因此,主张将药物和心理行为治疗结合起来,才能巩固和加强疗效。
误区四:不需要长期服药
多动症是一种慢性疾病,病程较长,需要服药的时间也比较长。如果服药时间短或不规则,就会影响药物治疗的效果。服药的疗程一般是以年来计算,可达数年,甚至有些患儿成年后可能还需要服药治疗。因此,不应有药物的“假期”现象,多动症的症状是始终都存在的,需要长期治疗。
误区五:短效药物比长效药物好
有些家长喜欢孩子服用作用时间短的药物,认为这样既解决了学习问题,又减少了副作用。然而,多动症的症状不仅上午有,下午和晚上也存在。如果只在上午服用短效药,那上午的症状可能有所改善,但下午和晚上的症状就得不到改善,影响孩子的学习和身体。因此,理想的治疗应该是全天都应控制症状,可以采用长效药物,每天只需服药一次,就能达到控制全天症状的目的。
误区六:服药后学习成绩一定会提高
有些人认为多动症儿童服药是服“聪明药”,服药后学习成绩都会提高。然而,这是错误的。学习成绩的好坏与许多因素有关,尤其是孩子的智力因素、兴趣及老师教育方法等。药物能提高注意力及自控力,减少多动,改善冲动和认知功能等,因此多动症儿童服药后成绩可能会有所上升,但这并非是提高智商的原因。
误区七:药物会使孩子长不高
曾有学者报告多动症儿童服用精神振奋剂有抑制生长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与剂量有关,主要发生在服用苯丙胺的患儿,且停药后患儿的身高又会出现反跳。目前专家们认为,治疗多动症的药物对儿童的身高并无明显的影响。
家长如何应对多动症
作为多动症孩子的家长,要对多动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孩子不能自控,因此不能将孩子的病态行为认为是故意捣乱。家长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耐心,学会忍耐,合理安排日常作息,发展孩子的注意力,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和善始善终的习惯。同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将孩子的病情及时反馈给医生,按医嘱给孩子服药并仔细观察药物效果和反应。
总之,多动症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和关注的疾病,家长要正确认识多动症,避免被误导,积极配合治疗,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