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有啥不同?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但自闭症儿童由于神经发育的特殊性,在社交、沟通、行为等方面会表现出与普通儿童明显不同的特征。这些差异并非 “异常”,而是他们感知世界、与世界互动的独特方式。了解这些不同,能帮助家长、老师和社会更好地理解并支持自闭症儿童。
社交互动:难以建立 “情感联结”
普通儿童从婴儿时期就会对他人的表情、声音做出回应,比如看到妈妈笑会跟着笑,听到爸爸说话会转头注视。随着成长,他们会主动寻求互动,比如拉着大人的手分享发现的玩具,会根据同伴的情绪调整自己的行为。
自闭症儿童在社交互动中则表现出明显的 “疏离感”。他们可能很少主动与人对视,对他人的呼唤反应平淡,甚至毫无回应。在集体活动中,他们往往更倾向于独自玩耍,难以理解游戏规则和同伴的意图,也很少主动发起合作或分享。比如,其他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游戏时,自闭症儿童可能只是重复摆弄某个玩具,对同伴的邀请无动于衷。他们很难感知他人的情绪变化,比如看到同伴哭泣,不会像普通孩子那样表现出关心或安慰。
沟通方式:独特的 “语言密码”
普通儿童的语言发展遵循一定规律,从咿呀学语到说出完整句子,能逐渐理解语言的字面意思和隐含意义,会通过语言表达需求、分享感受,也能听懂笑话、比喻等抽象表达。
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发展则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儿童可能语言发育迟缓,很晚才开口说话,甚至终身没有语言能力;有些儿童虽然会说话,但语言表达较为刻板,比如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回声语言),或者用固定的句式回答不同的问题。他们难以理解语境和非语言沟通信号,比如不会根据语气判断对方的情绪,对 “话里有话” 的表达更是无法领会。比如,当大人说 “天快黑了”,普通孩子能明白可能是在提醒该回家了,而自闭症儿童可能只关注 “天黑” 这个事实,没有进一步的联想。
行为模式:对 “规律” 的执着
普通儿童喜欢探索新事物,行为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比如,今天的早餐换了新口味,他们可能会好奇地尝试;上学路线临时改变,也能较快接受。
自闭症儿童则对 “规律” 和 “重复” 有强烈的执着,行为往往表现出刻板性。他们可能坚持每天走同一条路、用同一种方式摆放物品、重复做某个动作(如拍手、转圈)。一旦熟悉的规律被打破,比如玩具的位置变了、日常作息被打乱,就可能出现烦躁、哭闹等情绪反应。这种对规律的依赖,其实是他们应对复杂世界的一种方式,通过固定的模式获得安全感。
感知体验:对世界的 “敏感滤镜”
普通儿童对感官刺激有一定的耐受度,能过滤掉无关的信息,集中注意力在主要事物上。比如,在嘈杂的商场里,依然能听清家长说的话。
自闭症儿童的感官系统则可能处于 “过度敏感” 或 “过度迟钝” 的状态。有的孩子会对特定声音(如吸尘器、吹风机)极度敏感,听到后会捂住耳朵、哭闹不止;有的孩子对疼痛不敏感,受伤后可能没有明显反应。他们看世界的 “滤镜” 与普通孩子不同,比如可能会特别关注物体的细节(如玩具车的轮子)而忽略整体,或者对光线、气味、触感等有特殊的偏好或抗拒。
兴趣偏好:“小众且专注” 的世界
普通儿童的兴趣广泛,喜欢和同伴一起玩各种游戏,兴趣会随着年龄和环境变化而拓展。比如,一会儿喜欢画画,一会儿又迷上球类运动。
自闭症儿童的兴趣则往往比较狭窄,可能对某类事物(如数字、地图、旋转的物体)表现出超乎寻常的专注。他们会花费大量时间研究这些兴趣点,比如反复数车牌上的数字、长时间观察风扇转动,但对其他多数孩子喜欢的玩具、游戏却毫无兴趣。这种专注并非刻意为之,而是他们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
关于广州天使儿童医院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在儿童自闭症等发育行为疾病的诊疗领域有丰富的经验。医院的专业儿科团队熟悉自闭症儿童的独特特征,能通过细致的观察和评估,准确了解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
医院配备了适合自闭症儿童的评估工具和干预设施,会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生活。在干预过程中,医院注重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理解孩子的独特之处,学习与孩子互动的合适方式。医院营造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减少自闭症儿童的不适感。如果家长想更深入了解自闭症儿童的特点,可带孩子前往咨询,获取专业的建议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