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康复训练开启希望之门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起病于婴幼儿时期,以社交沟通障碍、狭隘的兴趣、重复刻板行为为核心症状的神经发育性障碍。起病于婴幼儿时期,发病原因主要是遗传因素为主,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
一、自闭症的核心症状
1. 社交沟通障碍
患儿往往回避目光接触,对他人的声音缺乏兴趣和反应。在不同年龄段表现各异,婴儿期不期待被抱起,幼儿期对父母无依恋,不与同龄人交往玩耍,学龄期难以建立伙伴关系,成年后也缺乏社交兴趣和技能。
2. 交流障碍
非言语交流方面,常以哭或尖叫表示不适,缺乏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表达意愿。言语交流上,存在语言理解力受损、言语发育迟缓或不发育、言语形式内容异常(如模仿言语、刻板重复言语、语法错误多)以及言语运用能力受损(如不会主动交流、纠缠同一话题等)。
3. 兴趣狭窄及刻板重复行为
对普通儿童喜爱的玩具缺乏兴趣,偏爱非玩具物品,如车轮、瓶盖等。行为方式刻板,如做事方式固定、物品摆放位置固定、只走同一条路线、长期只吃少数几种食物等,还会有重复蹦跳、将手放在眼前凝视等刻板重复动作。部分患儿存在听觉、触觉过敏或痛觉减退现象,情绪可能不稳定。
二、自闭症的康复训练方法
1. 行为疗法
通过正面强化、塑造等技术增加积极行为,减少消极行为。比如,当自闭症儿童主动与他人目光对视时给予表扬或小奖励,以改善他们回避目光接触的行为。这种方法有助于改善孤独症患者的刻板行为、情绪调节等问题,逐步建立起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2. 语言疗法
采用个体化教学计划,涵盖语言理解、表达及沟通技巧训练。针对自闭症患者语言交流困难的核心症状,从简单的发音到复杂的句子构建逐步训练。例如从让孩子模仿动物叫声开始,逐渐到能说完整的短语和句子,并且学会在不同场景下正确使用语言。
3. 社交技能训练
利用角色扮演、模拟真实情境等方式帮助自闭症患者学习和实践社交技巧。在小组环境中,孩子们可以互相模仿、学习互动规则。像模拟购物场景,让孩子们学会主动与他人交流、协商价格等基本社交技能。
4. 家庭参与式干预
鼓励家庭成员参与到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家长的理解、支持和爱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至关重要。家庭成员可以学习康复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按照科学方法与孩子互动,如按照固定的时间表安排孩子的活动,在活动中逐步引导孩子建立正常的行为模式。
5. 感觉统合训练
运用各种设备并策划活动程序,提升患儿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以及平衡运动知觉等感官反应。例如,通过让孩子走平衡木锻炼平衡能力,利用秋千等设备刺激前庭觉,促进其主动探索环境的兴趣及能力,从而提高认知语言能力。
6. 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
这是一种结构化的教育方法,把要教授的技能分解成可执行的行为单元,逐个进行培训,再串连起来形成复杂行为。比如将穿衣动作分解为穿上衣、伸袖子、扣扣子等步骤进行训练,从而帮助孩子逐步掌握生活自理等技能。
7. 结构化教学法(TEACCH)
源于自闭症儿童视觉多于其他感官的特点。利用视觉策略建立和维持专注力,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例如,使用带有图片的时间表,让孩子能够直观地明白当天的活动顺序,减少重复提示次数,提高学习和生活的自主性。
8. 地板时光疗法
由孩子主导,以孩子的发展阶段和兴趣为基础营造游戏环境。通过与孩子平等互动,平衡相向的伙伴关系扩阔互动经验,调节互动风格。比如在和孩子玩建构游戏时,根据孩子搭建的进度和想法进行互动,而不是主导游戏进程。
9. 图片交换沟通系统(PECS)
针对自闭症学童使用图像辅助沟通。当孩子难以用言语表达需求时,可以通过展示相应的图片(如食物图片表示饿了)来与他人沟通,这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沟通能力和社交互动能力。
10. 游戏文化介入(PCI)
让训练活动尽可能游戏化、生活化。家长要不断和孩子玩耍,即使游戏看似无聊,也要让孩子在高高兴兴的情绪中接受训练,像玩搭积木游戏时,可以在游戏中引导孩子分享、合作等社交行为。
自闭症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更需要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支持。通过多种康复训练方法的综合运用,有望改善自闭症儿童的核心症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融入社会的能力,为他们开启一扇通向正常生活的希望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