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抽动症孩子建立自信?
帮助抽动症孩子建立自信,需要理解他们因症状可能产生的自卑、敏感等心理,通过营造包容的环境、强化其能力优势、引导正确看待症状等方式,让孩子逐渐接纳自己,相信自身价值。以下是具体的方法和建议:
一、先理解孩子的心理,减少“羞耻感”
抽动症孩子的自信不足,往往源于对自身症状的羞耻感——他们可能因频繁眨眼、清嗓子、肢体抽动等症状被他人关注、议论,甚至被嘲笑,从而害怕社交、否定自己。
- 家长先“平常心”看待症状:避免因孩子抽动而表现出焦虑、紧张或过度关注(如频繁提醒“别眨了”“别动了”),这些反应会让孩子觉得“我的症状是不好的,会让爸妈担心”,加重心理负担。家长应自然接纳,让孩子感受到“即使有抽动,你依然是被爱的”。
- 用简单语言解释症状:根据孩子的年龄,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说明抽动症,比如“这是身体偶尔的小冲动,就像打喷嚏一样,不是你故意的,也不是你的错”,帮助孩子减少对症状的自我否定,明白“抽动不代表我不好”。
- 保护孩子的隐私:在公共场合,若孩子因抽动被他人注视,家长可以平静回应(如“孩子有点不舒服,过会儿就好”),避免让孩子感到被“特殊对待”;在家中,不刻意讨论或放大症状,让孩子感受到“这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不是全部”。
二、创造“低压力”环境,积累成功体验
抽动症症状可能在紧张、压力大时加重,而频繁的挫败感会进一步打击自信。家长需要为孩子创造能“轻松做好事”的机会,让他们在成功中感受到“我能行”。
- 设定“踮脚可及”的目标:根据孩子的能力(如学习、运动、兴趣等),制定具体、易达成的小目标,避免因目标过高而受挫。例如:
- 若孩子学习时容易分心,目标可以是“专注写5分钟作业”;
- 若孩子社交较被动,目标可以是“主动和同学说一句问候语”。
目标达成后,用具体的语言表扬(如“你今天主动和小朋友打招呼了,妈妈看到你很勇敢”),让孩子清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 提供“擅长的领域”展示机会: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如画画、拼积木、记数字、跑步等),家长要发现并鼓励这些特长。例如:
- 孩子喜欢画画,就为他准备画笔,展示作品,甚至可以和他一起装饰房间;
- 孩子擅长拼图,就从简单的拼图开始,逐步增加难度,让他在擅长的事上获得成就感,明白“我有很多厉害的地方”。
- 允许“不完美”,减少批评:抽动症孩子可能因症状影响做事效率(如写字时因手部抽动写得慢),家长要避免指责(如“你怎么这么慢”),而是关注过程:“你今天很认真地把字写完了,虽然有点慢,但坚持做完了,很棒”。让孩子知道,“努力”和“坚持”比“完美”更重要。
三、引导孩子正确看待他人反应,减少社交恐惧
社交中的负面反馈(如他人的好奇、议论)是影响孩子自信的重要因素。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学会应对这些情况,减少对他人眼光的过度在意。
- 提前模拟社交场景,教孩子应对方法:在家中模拟可能遇到的场景(如被同学问“你为什么总是眨眼”),教孩子简单的回应方式,比如:
- “这是我的小习惯,没关系的”;
- “我也不知道,过会儿就好了”。
让孩子提前练习,减少社交中的慌乱,明白“别人的提问不可怕,我可以应对”。
- 告诉孩子“他人的反应≠否定你”:当孩子因他人的关注而退缩时,家长可以解释:“小朋友可能只是好奇,不是觉得你不好。就像你看到特别的玩具会多看一眼一样,这很正常”,帮助孩子理性看待他人的目光,避免将“关注”等同于“否定”。
- 从“小范围社交”开始,积累积极体验:先让孩子在熟悉、包容的环境中社交(如和家人、信任的邻居孩子互动),逐步过渡到小组活动。在社交中,家长可以主动引导话题(如“你们都喜欢玩什么呀”),帮助孩子融入,让他们体验到“和别人相处是开心的,我能做到”。
四、家长做好“情绪榜样”,传递积极心态
家长的心态会直接影响孩子。如果家长因孩子的症状而焦虑、自责,孩子也会感受到压力,觉得“自己是负担”;反之,家长的接纳和乐观会给孩子力量。
- 避免在孩子面前流露负面情绪:不在孩子面前说“都怪我没照顾好你”“你的病什么时候才能好”等话,这些会让孩子产生愧疚感。而是用积极的语言传递信心:“我们一起努力,慢慢会越来越好的”。
- 关注孩子的“整体”,而非“症状”:多和孩子聊他感兴趣的话题(如动画片、玩具、游戏),陪他做喜欢的事,让孩子感受到“爸妈爱的是我这个人,不是只在意我的抽动”。
- 必要时寻求专业支持:如果孩子因症状出现严重的自卑、社交回避,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可寻求心理医生或儿童行为 therapist 的帮助。专业人士会通过游戏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帮助孩子调整心态,建立自信。
帮助抽动症孩子建立自信,核心是让他们明白:“抽动只是我的一部分,不是全部。我有自己的优点和能力,值得被爱和肯定”。这个过程需要家长的耐心、接纳和持续的鼓励,让孩子在支持中逐渐看见自己的价值,勇敢地面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