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抽动症:从孩子的症状开始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们时刻关注着他们的一举一动。然而,有些孩子会出现一些看似奇怪的行为,这些行为可能暗示着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精神障碍——抽动症。了解抽动症从认识孩子的症状开始,这不仅有助于家长早期发现问题,更能为孩子的及时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一、抽动症的基本认知
抽动症,医学上全称为抽动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突发的、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同时可能伴有发声抽动。它并非是孩子故意为之,而是由于神经系统的异常导致无法自控。抽动症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遗传因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如果家族中有抽动症病史,孩子患抽动症的风险相对较高。此外,神经递质失衡、大脑发育异常以及心理压力、环境因素等也都可能诱发抽动症。
二、运动性抽动症状
(一)面部肌肉抽动
面部是抽动症常见的首发部位。孩子们可能会频繁眨眼,眨眼频率明显高于正常情况,有时甚至每分钟可达数十次。这种眨眼不受孩子意识控制,即使家长提醒也难以抑制。除了眨眼,耸鼻也是常见症状,鼻子会不自觉地向上耸动,仿佛在闻气味。努嘴同样较为普遍,孩子的嘴巴会做出噘起、撇嘴等动作,而且这些动作反复出现,严重时可能影响孩子正常的面部表情和说话。例如,在课堂上,孩子可能因为频繁眨眼、努嘴而分散注意力,引起其他同学的异样目光。
(二)头部及颈部抽动
头部的抽动表现多样,摇头是较为典型的症状之一。孩子的头部会突然、短暂地向一侧转动或前后摆动,就像在不自觉地否定或肯定什么。歪头也是常见情况,头部向一侧倾斜,并非是为了看清物体而做出的正常姿势调整。颈部方面,耸肩动作频繁出现,双肩快速向上抬起,然后落下,看似不经意,但却反复发作。这些头部和颈部的抽动可能会让孩子在日常活动中显得与众不同,影响他们的自信心。
(三)肢体抽动
肢体的抽动同样不容忽视。手部可能会出现快速甩手动作,好像要甩掉手上的东西,或者握拳、伸指反复交替进行。下肢则可能表现为踢腿,腿部突然伸直、踢出,有时还会伴有踮脚动作。比如孩子在走路时,可能突然踢腿,容易绊倒自己或碰到他人,在公共场合可能会引起他人误解,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
三、发声性抽动症状
(一)简单发声抽动
简单发声抽动中,清嗓子的声音比较常见。孩子会频繁清嗓子,类似喉咙有痰,但实际上并没有痰液。吸鼻声也较为突出,即使没有鼻涕,鼻子也会发出“哧溜”的声音。咳嗽声也可能反复出现,与普通感冒咳嗽不同,这种咳嗽没有明显的呼吸道感染症状,且不受孩子主观控制。这些简单发声抽动在安静的环境中,如教室、图书馆等,会显得格外突兀,可能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社交。
(二)复杂发声抽动
复杂发声抽动相对较少见,但对孩子的影响更大。部分孩子可能会发出类似动物叫声,如犬吠声、鸡鸣声等,这些声音突如其来,让周围人感到诧异。有些孩子还会不自觉地发出秽语,也就是不文明的词语,孩子并非有意骂人,而是难以自控地说出这些话。这不仅会使孩子在社交中遭受异样眼光,还可能对他们的心理造成极大伤害,导致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
四、其他伴随症状
除了典型的抽动症状外,部分抽动症孩子还可能伴有一些其他问题。注意力不集中是较为常见的伴随症状之一,孩子在学习、玩耍时难以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容易被周围事物吸引,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做事效率低。多动症状也可能出现,手脚小动作多,坐不住,在座位上扭来扭去,无法安静地待着。此外,情绪方面也可能出现异常,如焦虑、抑郁,孩子可能表现出莫名的紧张、担忧,对一些小事过度敏感,或者情绪低落,失去对以往喜爱活动的兴趣。
五、家长需重视,早发现早干预
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上述症状时,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抽动症若能早期发现并进行干预治疗,对孩子的预后有着积极影响。不要因为觉得孩子的症状可能只是暂时的习惯问题而忽视,以免延误病情。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是一家专注于儿童健康领域的专科医院,在儿童抽动症等各类神经精神障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医院汇聚了一批专业的儿科医生团队,他们具备深厚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能够为患儿提供精准的诊断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医院引进了先进的医疗设备,为准确诊断病情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医院注重患儿的就医体验,倡导人性化服务,致力于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帮助众多抽动症患儿走向康复,回归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