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突然的 “怪行为”,或是抽动症的危险信号
在育儿过程中,家长们总会遇到孩子各种出人意料的举动。当孩子突然出现反复眨眼、咧嘴、摇头,甚至发出奇怪叫声等 “怪行为” 时,很多家长可能会觉得是孩子在故意捣乱或模仿他人。然而,这些看似偶然的异常表现,很可能是抽动症发出的危险信号。若未能及时识别和重视,可能会错过比较好干预时机,影响孩子的成长。
一、这些 “怪行为”,可能是抽动症的典型表现
抽动症引发的 “怪行为” 具有突发性、反复性和不自主性的特点,主要可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两类。
运动性抽动常表现为身体局部肌肉的不自主收缩。比如,孩子可能毫无征兆地频繁眨眼睛,即使家长提醒也无法控制;有的孩子会突然歪嘴、伸舌头,面部表情怪异;还有些孩子会出现摇头、耸肩、扭脖子、甩手臂等动作,且这些动作会反复出现,在情绪紧张时更为明显。
发声性抽动则与喉咙或呼吸道肌肉的异常收缩有关。孩子可能会突然清嗓子、发出 “哼”“啊” 等无意义的声音,部分孩子还会频繁咳嗽、吸鼻子,严重时甚至会突然尖叫。这些声音并非孩子故意发出,而是不受意识控制的行为。
这些 “怪行为” 往往来去突然,可能在孩子专注于玩耍或入睡后减轻,但在受到批评、压力增大或疲劳时加重,家长需格外留意。
二、别混淆!抽动症的 “怪行为” 与普通调皮有区别
很多家长容易将抽动症的 “怪行为” 与孩子调皮捣蛋混为一谈,从而延误干预。其实,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
从自主性来看,普通调皮的行为是孩子有意识的举动,比如故意做鬼脸逗乐、模仿动画片里的动作,只要家长制止或引导,孩子能暂时停止。而抽动症的 “怪行为” 是不自主的,孩子无法通过意志控制,即使努力克制,也只能短暂缓解,之后反而可能出现更频繁的发作。
从持续性来看,普通调皮的异常举动往往是偶然出现的,持续时间短,且不会反复出现。而抽动症的 “怪行为” 会反复发生,且可能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更长时间,还可能从一种表现转变为另一种表现,比如从眨眼发展为耸肩、清嗓子。
此外,抽动症的 “怪行为” 还可能伴随孩子的情绪变化。当孩子感到紧张、焦虑或兴奋时,症状会加重;而在放松、专注做某事时,症状会减轻,这与普通调皮不受情绪影响的特点截然不同。
三、忽视 “怪行为”,可能给孩子带来多重影响
若将抽动症的 “怪行为” 当作普通调皮忽视,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在社交方面,孩子的异常举动可能会引起同学的好奇、嘲笑或疏远,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逐渐变得孤僻,影响社交能力的发展。
在学习方面,频繁的 “怪行为” 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使他们难以集中精神听课、完成作业,进而影响学习效率和成绩。长期如此,孩子可能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
在心理方面,孩子可能会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 “怪行为” 而感到烦躁、焦虑,甚至自责。如果家长不理解,采取批评、指责的方式,会进一步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导致症状加剧,形成恶性循环。
四、发现 “怪行为” 后,家长该如何应对?
当发现孩子出现疑似抽动症的 “怪行为” 时,家长的正确应对至关重要。
首先,要保持冷静,避免过度紧张或指责孩子。家长的焦虑情绪可能会传递给孩子,加重其心理压力。应该以平和的心态观察孩子的症状,记录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和诱发因素,为后续就医提供详细信息。
其次,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科、儿童神经科或发育行为科进行专业检查和诊断。抽动症的诊断需要结合孩子的症状表现、病史以及相关检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家长切勿自行判断或盲目用药。
,配合医生进行干预和治疗。抽动症的干预需要家庭、学校和医院的共同配合。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减少孩子的压力;多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同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行为干预或必要的药物治疗,定期复诊,根据孩子的情况调整方案。
五、广州天使儿童医院相关介绍
广州天使儿童医院是一家专注于儿童健康的医院,在儿童发育行为疾病等方面有一定的诊疗经验。针对儿童抽动症等相关病症,医院会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致力于为儿童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助力孩子恢复健康。医院拥有专业的医疗团队,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