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频繁眨眼、清嗓子?可能是抽动症在敲门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常会发现孩子出现一些反复的小动作:频繁眨眼、歪嘴、耸肩,或是时不时清嗓子、发出怪声。这些看似调皮的表现,可能并非孩子故意为之,而是抽动症发出的信号。作为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抽动症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社交,家长需提高警惕。
什么是儿童抽动症?
儿童抽动症是一种以不自主、反复、快速的肌肉抽动或发声为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多发于 4-12 岁儿童,男孩发病率约为女孩的 3-4 倍。根据症状表现,可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两类。
运动性抽动常表现为面部、颈部或肢体的不自主动作,比如频繁眨眼、皱眉、吸鼻子、咧嘴、摇头、耸肩、甩手、踢腿等;发声性抽动则涉及咽喉或呼吸肌的抽动,常见症状包括清嗓子、干咳、哼声、尖叫,甚至模仿他人语言或发出无意义的音节。这些症状在孩子精神紧张、疲劳或兴奋时会加重,放松或专注做事时可能减轻,入睡后则会消失。
这些误区,可能耽误孩子治疗
由于对抽动症缺乏了解,很多家长容易陷入认知误区,导致病情延误。
误区一:认为是 “坏习惯”,通过批评能纠正
抽动症的症状是孩子无法自主控制的,并非故意调皮或 “装怪”。家长若以指责、打骂等方式试图纠正,反而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导致症状加重。
误区二:与 “多动症” 混为一谈
虽然部分抽动症孩子可能伴随注意力不集中等多动症表现,但两者本质不同。多动症以注意力缺陷、活动过度为核心症状,而抽动症以不自主抽动为主要特征,需通过专业评估区分。
误区三:觉得 “长大了自然会好”
少数轻症患儿的症状可能随年龄增长自行缓解,但约 30%-50% 的患儿症状会持续至青春期,甚至成年。若不及时干预,频繁抽动可能影响孩子的课堂表现、同伴交往,甚至产生自卑心理。
抽动症的诱因有哪些?
儿童抽动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多种因素相关:
遗传因素是重要诱因,若家族中有抽动症或相关神经发育障碍病史,孩子患病风险会显著增加。
神经生物学因素也不可忽视,大脑内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失衡,可能导致神经信号传递异常,引发抽动。
环境与心理因素的影响同样关键,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家庭氛围中,或经历转学、父母离异、学业压力过大等事件,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此外,过敏、感染(如链球菌感染)、睡眠不足等也可能成为诱因。
发现孩子有抽动症状,家长该怎么做?
当孩子出现反复的抽动表现时,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避免过度关注或指责,以免强化孩子的症状。可从以下几方面科学应对:
观察记录,及时就医
详细记录孩子抽动的频率、持续时间、具体部位及诱发因素(如紧张时是否加重),带着记录前往儿童神经科或发育行为科就诊。医生会通过量表评估、脑电图、血液检查等排除癫痫、舞蹈症等其他疾病,明确诊断。
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
减少对孩子的过度要求和批评,避免在孩子面前过度讨论其症状。多给予鼓励和陪伴,帮助孩子缓解焦虑情绪。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如跑步、游泳),也能减轻抽动症状。
配合专业治疗
轻症患儿可通过心理行为干预改善症状,如行为疗法中的 “习惯逆转训练”,帮助孩子用有意识的动作替代不自主抽动。中重度患儿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以调节神经递质平衡,缓解症状。
如何帮助孩子融入正常生活?
抽动症孩子在学校可能因 “怪动作”“怪声音” 被同学误解,导致自卑或厌学。家长可与老师沟通孩子的情况,争取学校的理解与支持,避免同学的嘲笑或过度关注。
同时,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症状,告诉他们这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不必因此感到羞耻。鼓励孩子参与感兴趣的活动(如绘画、乐器),转移注意力的同时,增强自信心。
儿童抽动症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当家长发现孩子频繁出现无法自控的眨眼、清嗓子等症状时,不要简单归为 “坏习惯”,而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通过科学的治疗和家庭支持,大多数孩子能够有效控制症状,像正常孩子一样学习和生活。关注孩子的细微变化,用理解与耐心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才是应对抽动症的比较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