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别忽视,这些表现是抽动症的信号
“孩子总是眨眼睛,以为是看手机多了,滴了眼药水也没好”“时不时清嗓子,上课的时候尤其频繁,老师都找我谈了好几次”“有时候突然耸肩膀、歪脖子,说他几句就停一会儿,过阵子又开始了”…… 生活中,不少家长发现孩子有这些反复出现的小动作或发声时,往往以为是坏习惯、故意捣蛋,或是眼睛、嗓子出了小问题,却很少想到可能是抽动症在作祟。儿童抽动症若被忽视,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诸多影响,家长需要学会识别这些信号。
一、抽动症的常见表现:从 “小动作” 到 “怪声音”
儿童抽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反复、快速的肌肉抽动或发声抽动,这些行为往往不受孩子主观控制,且在紧张、疲劳时会加重,放松时减轻,睡眠时消失。常见的表现可以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两类。
运动性抽动多表现为身体局部或多处肌肉的不自主收缩。比如面部抽动,孩子会频繁眨眼睛、挤眉弄眼、咧嘴、皱鼻子;头颈部抽动则可能出现摇头、点头、歪脖子、耸肩;肢体抽动可能有甩胳膊、踢腿、手部无意识地抖动或做出握拳、弹指等动作;严重时还可能出现躯干抽动,如扭腰、收腹等。这些动作反复出现,孩子自己很难控制,有时越想忍住,反而抽得越厉害。
发声性抽动则与咽喉部、鼻腔等部位的肌肉收缩有关,会产生异常的声音。常见的有清嗓子、干咳、吸鼻子、发出 “吭吭”“啊啊” 等单调的声音;有些孩子还会出现无意识的秽语,比如突然说出一些不恰当的词语,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发声性抽动容易被误认为是咽喉炎症或坏习惯,很多家长带孩子去耳鼻喉科检查,却查不出明显的器质性问题。
二、别把抽动症当 “坏习惯”,区别主要在这几点
孩子偶尔出现眨眼睛、清嗓子等行为,可能是疲劳、模仿他人或情绪紧张引起的,通常会自行消失,这与抽动症有本质区别,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区分。
是否具有反复性和持续性:普通的坏习惯或偶然的小动作,往往是暂时的,比如孩子看到别人眨眼睛觉得好玩,模仿几天就忘了;或者感冒后清嗓子,病好后就恢复正常。而抽动症的症状会反复出现,持续时间较长,通常会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更久,即使孩子努力克制,也很难彻底消失,而且可能从一种抽动形式转变为另一种,比如从眨眼睛变成耸肩。
是否不受自主控制:孩子的坏习惯大多是有意识的,比如故意做鬼脸吸引注意力,当家长指出并制止时,孩子能够有意识地改正。但抽动症的抽动行为是不自主的,孩子自己也很苦恼,他们知道这样做不好,却控制不住,有时还会因为无法控制而感到焦虑、自卑。
是否伴随其他情绪或行为问题:单纯的坏习惯一般不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和社交,孩子能正常与同伴相处,学习也不会受到明显干扰。而抽动症孩子可能会因为自己的异常表现被同学嘲笑、模仿,从而产生心理压力,出现自卑、敏感、易怒等情绪问题,甚至不愿意上学、回避社交。部分抽动症孩子还可能同时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冲动等问题,进一步影响学习和生活。
三、抽动症背后的原因:并非 “调皮” 那么简单
抽动症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与遗传、神经生理、心理和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在抽动症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如果家族中有抽动症患者,孩子患病的风险会相对较高。研究发现,抽动症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同卵双胞胎同时患病的概率比异卵双胞胎高很多,这说明遗传基因可能是导致抽动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神经生理因素也与抽动症密切相关。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5 - 羟色胺等)对肌肉运动和情绪调节起着重要作用,当这些神经递质的平衡被打破时,可能会导致抽动症状的出现。此外,大脑发育异常、脑损伤等也可能增加抽动症的发病风险。
心理和环境因素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症。孩子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环境中,比如父母关系不和、学习压力过大、受到惊吓或过度批评等,都可能导致抽动症状出现或加重。另外,睡眠不足、疲劳、感染等身体状态的变化,也可能成为抽动症的诱发因素。
四、发现孩子有抽动症状,家长该怎么办?
当发现孩子出现疑似抽动症的表现时,家长不要惊慌失措,也不要忽视不管,正确的应对方式对孩子的恢复至关重要。
首先,及时带孩子就医,明确诊断。如果孩子的异常表现持续超过两周,且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家长应尽早带孩子到儿童精神科、发育行为科或儿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的问诊、观察孩子的行为、进行相关的心理评估和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如癫痫、舞蹈症、眼部或咽喉部疾病等),从而明确是否为抽动症,并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其次,避免过度关注和指责,给孩子营造宽松的环境。很多家长看到孩子抽动时,会不自觉地盯着孩子,或者反复提醒 “别眨眼睛”“别耸肩”,但这样做反而会让孩子更加紧张,加重抽动症状。家长应该学会 “忽视” 孩子的抽动行为,不要过分关注,也不要批评、指责或惩罚孩子,让孩子在轻松、无压力的环境中生活,减少心理负担。
再者,帮助孩子调整生活习惯,减少诱发因素。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时间,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学习压力;让孩子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比如跑步、游泳等,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饮食上尽量避免让孩子吃过多含咖啡因、添加剂的食物和饮料。
另外,必要时配合专业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的孩子,通过心理疏导、环境调整等方式,症状可能会逐渐缓解。如果症状较为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社交和心理健康,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药物治疗或心理治疗。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常用的药物有硫必利、氟哌啶醇等,能有效控制抽动症状;心理治疗则可以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学会应对压力和负面情绪,提高自信心。
,做好家校沟通,争取多方支持。家长应主动与老师沟通孩子的情况,让老师了解抽动症的特点,避免老师误解孩子的行为是故意捣乱。请老师在学校多给予孩子理解和包容,提醒其他同学不要嘲笑、模仿孩子,为孩子创造一个友好的校园环境。
儿童抽动症虽然会给孩子带来困扰,但只要家长及时发现、正确应对,大部分孩子的症状都能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家长要保持耐心和信心,陪伴孩子一起面对,帮助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