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频繁眨眼清嗓?可能是抽动症!
“孩子这阵子总眨眼睛,滴了眼药水也没好转,反而更频繁了。”“上课老清嗓子,不是感冒,也不是喉咙不舒服,提醒了无数次还是改不了。” 生活中,不少家长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起初以为是孩子的坏习惯或眼部、咽喉问题,直到症状反复出现,才意识到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事实上,孩子频繁眨眼、清嗓,很可能是抽动症发出的信号。
一、抽动症的典型症状:从 “小动静” 到 “难控制”
儿童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核心特征是不自主、反复出现的肌肉抽动或发声行为,这些行为不受孩子主观意志控制,且在紧张、疲劳时会加重,放松时有所减轻,入睡后则会消失。其中,频繁眨眼和清嗓是比较常见的表现,具体可分为两类:
运动性抽动中的 “面部信号”:眨眼是面部抽动常见的表现,孩子可能快速、频繁地眨眼睛,有时还会伴随挤眉、皱鼻子、咧嘴等动作。这些动作并非孩子故意为之,而是面部肌肉不自主收缩的结果。比如有的孩子看电视时眨眼频率明显增加,家长以为是用眼过度,实则可能是抽动症的早期症状。随着病情发展,抽动可能从面部蔓延到颈部、肢体,出现耸肩、摇头、甩手等动作。
发声性抽动中的 “咽喉信号”:清嗓是发声性抽动的典型表现,孩子会不自觉地发出 “吭吭”“咳咳” 的声音,即使没有感冒、咽喉炎症,也会频繁出现。这是由于咽喉部肌肉不自主收缩,导致气流冲击声带产生的声音。部分孩子还可能出现吸鼻子、发出尖叫声等其他发声性抽动,这些声音往往单调、重复,与正常的生理反应有明显区别。
二、别混淆!抽动症与其他问题的关键区别
孩子频繁眨眼、清嗓,容易被误认为是眼部疾病、咽喉炎症或坏习惯,家长需要学会区分,避免延误干预时机。
与眼部、咽喉疾病的区别:如果是结膜炎、干眼症等眼部问题,孩子除了眨眼,还会伴有眼睛发红、发痒、分泌物增多等症状,使用相应药物后症状会明显缓解。咽喉炎症则会有喉咙疼痛、红肿、咳嗽有痰等表现,抗感染治疗后会好转。而抽动症引起的眨眼、清嗓,没有明显的眼部或咽喉病变,相关检查也不会发现异常,药物治疗往往无效,且症状会反复出现,甚至变换形式。
与坏习惯的区别:孩子的坏习惯通常是有意识的,比如模仿他人眨眼、清嗓来引起关注,当家长明确制止并引导后,孩子能够有意识地控制。但抽动症的症状是不自主的,孩子自己也会因无法控制而感到困扰,越想忍住,症状反而越明显。比如有的孩子会对家长说 “我不想眨眼睛,但控制不住”,这正是抽动症的典型特点。
三、抽动症的诱因:不止是 “身体问题”
抽动症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涉及多个方面,并非单一因素导致:
遗传与神经因素:研究表明,抽动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抽动症患者,孩子患病的风险会升高。此外,大脑神经递质(如多巴胺、5 - 羟色胺)的失衡,也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的调控,导致抽动症状出现。
心理与环境因素:孩子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环境中,比如学习压力过大、父母经常争吵、受到老师或家长的严厉批评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症。例如,有的孩子在期末考试前,眨眼、清嗓的频率会明显增加,这就是心理压力影响的表现。另外,睡眠不足、过度疲劳、感冒等身体状态的变化,也可能成为抽动症的诱发因素。
四、孩子出现症状,家长该这样做
当发现孩子频繁眨眼、清嗓,且排除了眼部、咽喉疾病后,家长应采取科学的应对方式,帮助孩子缓解症状:
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如果孩子的症状持续超过两周,且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家长应尽早带孩子到儿童发育行为科、儿科或精神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问诊、行为观察、心理评估等方式,排除其他疾病,明确是否为抽动症,并判断病情程度,制定合适的干预方案。
减少关注,营造宽松环境: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眨眼、清嗓,会不自觉地提醒、指责,比如 “别眨了”“又清嗓子,烦不烦”,但这样做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导致症状加重。家长应学会 “忽视” 这些症状,不要过分关注,也不要给孩子贴标签,让孩子在轻松、无压力的环境中生活,减少紧张情绪对症状的影响。
调整生活习惯,减少诱发因素: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学习压力,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玩耍放松;饮食上,减少含咖啡因、添加剂的食物和饮料,比如可乐、薯片等,这些可能会刺激神经系统,加重抽动症状。
必要时配合专业干预:对于症状较轻的孩子,通过环境调整和心理疏导,症状可能会逐渐缓解。如果症状较为严重,影响到孩子的社交和学习,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药物治疗或行为治疗。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能有效控制抽动症状;行为治疗则通过训练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帮助他们减少抽动行为的发生。
做好家校沟通,争取多方支持:家长应主动与老师沟通孩子的情况,让老师了解抽动症的特点,避免误解孩子的行为是故意捣乱。请老师在课堂上多给予理解和包容,提醒其他同学不要嘲笑、模仿孩子,为孩子创造友好的校园氛围,减少孩子的心理负担。
孩子频繁眨眼、清嗓,看似是小问题,实则可能是抽动症的表现。家长要摒弃 “孩子故意捣乱” 的想法,多一份细心和耐心,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通过科学的干预和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大部分孩子的症状都能得到有效控制,让孩子摆脱抽动症的困扰,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