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眨眼耸肩,怪叫声,警惕抽动症!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长们总是一路“保驾护航”,时刻关注着他们的点滴变化。然而,有些看似寻常的小动作、小声音,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健康信号。当孩子频繁眨眼、耸肩,甚至时不时发出怪异叫声时,家长们切莫以为只是孩子调皮或一时习惯,这极有可能是抽动症发出的“警报”
我们常常看到或听到一些孩子,眼睛似乎总是眨个不停,肩膀也时不时地向上耸动,有时还会不自觉地发出清嗓子、吸鼻声,甚至更奇怪的尖叫声。起初,家长可能会觉得孩子是在模仿别人,或是缺乏管教。但若这些“小动作”和“怪声音”持续存在,甚至有加重的趋势,那就不能等闲视之了。它们可能是抽动症在作祟,一个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儿童神经精神障碍。
抽动症:不只是“坏习惯”
抽动症,医学上称为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疾病。它的表现五花八门,但核心症状可分为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运动抽动指的是身体某部分肌肉不受控制地、快速地收缩,比如我们常见的眨眼、耸肩、撅嘴、甩头、甩手臂等。发声抽动则表现为发出各种奇怪的声音,像清嗓子、吸鼻声、犬吠声、尖叫,甚至说一些无意义的词句或脏话。这些症状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联手”发作,并且常常呈现出时轻时重、反反复复的特点。它们绝非孩子能轻易控制或“改掉”的坏习惯,而是实实在在的身体信号。
多重因素交织:抽动症为何“找上门”
孩子为何会患上抽动症呢?这背后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遗传因素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家族中有抽动症患者,那么孩子患病的风险就会相对较高。其次,神经生理因素也不容忽视。研究表明,大脑中某些神经递质(如多巴胺)的功能失衡,可能与抽动症状的产生密切相关。此外,心理社会因素常常是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的“导火索”。比如,家庭环境紧张、父母关系不和、孩子学习压力过大、在学校受到挫折、遭受惊吓或过度兴奋等,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一根稻草,让抽动症状显现或加剧。
家长应对:从容面对,科学干预
当发现孩子出现抽动症状时,家长的第一反应至关重要。请一定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因为家长的负面情绪很容易传递给孩子,反而可能加重他们的症状。正确的做法是:
及时就医,专业诊断:带孩子去正规医院的神经科或儿科就诊,让专业医生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切勿自行给孩子“贴标签”或盲目尝试偏方。
了解病情,配合治疗: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可能包括药物治疗、心理行为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或两者结合。家长要积极配合,遵医嘱执行。
营造宽松家庭环境: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减少不必要的压力和指责。多给予孩子理解、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调整生活习惯: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鼓励他们参加适度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转移注意力,放松身心。在饮食上,注意避免辛辣刺激及含添加剂、色素较多的食物。
细心观察,记录变化:留意孩子抽动症状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以及可能诱发或缓解的因素,做好记录,这有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结语:守护成长,静待花开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牵动着每一个家长的心。抽动症虽然可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一些困扰,但只要我们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大多数孩子都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症状逐渐减轻甚至消失,不会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让我们以科学的态度、足够的耐心和满满的爱,陪伴孩子度过这个特殊的阶段,共同守护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静待每一朵“花儿”绚烂绽放。